[讣告悼念] 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去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7-30 07: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信图片_20190605085031.jpg


兵心网消息: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7月28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李济生是2019年逝世的第16位两院院士。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他为我国的航天测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共和国航天测控事业在实现“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一网多星、国际接轨”五大跨越后,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先列。

为了这一切,李济生和千千万万航天人一样,30年来在技术领域苦苦跋涉,谱写了一首矢志创新的奋斗之歌———

他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卫星测控应用软件的通用化、模块化、标准化,使我国卫星测控软件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他建立的“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解决了卫星近地点异常变化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他研制的通信卫星测控调度和实时计划生成软件,保证了当时我国以落后的计算机设备完成了过程复杂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测控任务;

他主持开发的人造卫星精密定轨系统,把我国人造卫星精密定轨精度由千米级提高到米级,达到世界水平……


他一生坚持:“科学家最大的追求和贡献就是永无止境的创造。”

让我们走近李济生。



李济生幼年时代家境贫寒
4岁的时候母亲生病去世
12岁,父亲又生病去世
从此就住一个亲姑姑家
一直靠姑姑供养上大学

1966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
毕业后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的试验任务
主要负责卫星轨道计算工作
从此便投身于我国的卫星测控事业中



每一颗卫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轨道
每一位卫星测控专家
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轨道计算方法
这种方法是个人的研究成果
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倾其一生
都在寻找各种最佳的计算方法
把卫星定轨精度
从2公里提高到500米、100米、1米
到最后的厘米级
为中国卫星铺设了一条条最精密的轨道

签到天数: 4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7: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190605085031.jpg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当人们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时
27岁的李济生异乎寻常的冷静
庆功大会上
他面前的饺子一口也吃不下去

一位老专家的问话萦绕耳际
咱们的卫星虽然上天了
轨道也计算出来了
但你知道轨道精度是多少吗
他把目光投向了茫茫太空
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测控
此时连“定轨精度”的概念都没有

从零起步
他踏上了
追求中国卫星轨道精度的漫漫之路

他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数据着手
设想了一个个轨道鉴定方法
又一个个地自我否定

那些时日
戈壁滩上那间简陋的工房里
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
推导公式、编制软件、分析计算结果
他苦苦寻找确定轨道精度的方法

签到天数: 4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7: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190605085031.jpg


他在“0”和“1”的海洋中求索
我们无法描绘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

几年时间里
他忘我地
搜寻国内一切能找到的相关书籍
深钻细研
利用出差机会四处拜师求教
结合每一次发射任务分析累计资料

1975年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测控观察发现
卫星近地点高度在逐渐升高
这和理论结果背道而驰
截然不同的结果
让他一头扎进这个谜团里

他借助一台手摇计算机
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计算
几个月后
谜团解开了
卫星姿态控制喷气管所产生的
0.7克作用力是罪魁祸首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0.7克作用力
使卫星轨道近地点每天升高了300多米
找到症结后
他并没有就此罢手
他又开发出了
“按交点周期积分法”的卫星定轨方案
进一步使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达到了1公里


然而
他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
他要把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百米量级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10年时间里
他相继建立了
轨道计算解析法
“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摄动”
的动力学模型
研究开发了新的卫星定轨系统
……

签到天数: 4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07: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信图片_20190605085031.jpg

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
逐渐从公里级
提高到500米、200米、100米级
当得知美国的卫星定轨精度
已经达到米级的消息后
他又坐不住了

1984年
他跨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空间实验室
在进修的两年里
他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日夜相伴
回国后
他主动辞去了软件室副主任的职务
带着两个年轻人
一干就是4年多
1991年
卫星定轨精度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
如果装备先进的测轨设备
可以达到1米
……

他总结几十年的实践经验
出版了《人造地球卫星精密轨道确定》一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
卫星定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

悠悠通天路
延伸着无数航天工作者的飞天梦想
承托着他们执著的“牧星”追求

李济生院士,一路走好!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