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 沈阳古城区不积水原因揭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9-8-19 20:31:19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贴:沈阳太清宫建筑在地势低洼地区,沈阳连续半个多月时间强降雨,导致于洪区、苏家屯区、铁西区西南部、新民市、沈阳市沈河区部分路段大面积积水,水最深处已经齐腰深,然而位于沈河区的太清宫却没有任何积水现象发生。同样没有积水的还有沈阳故宫、清昭陵等等。
沈阳太清宫始建于康熙二年,是东北地区著名的道教全真十方丛林,是为关东道士郭守真建造的。太清宫最初名为“三教堂”,康熙还曾钦赐《道藏》一部。后来遭遇火灾,于是在雍正九年重建,乾隆三十二年改称为太清宫。
   水往低处流,但是地势低洼的太清宫为什么没有积水?这和清代入关前努尔哈赤手下的邓公池有关。邓大人奉命改造明代的城墙,改四门为九门,皇城内十字大街改为井字大街,地面以下修建七十二地煞水通道,既下水道。我知道的只是部分:沈阳故宫、太清宫、清昭陵、内治门、怀远门、抚近门、地载门、镇边门、天佑门、福胜门、德盛门、外攘门、豫亲王府、天坛、地坛、风雨坛、望北楼、社稷坛、先农坛、日坛、月坛、魁星楼、八旗子弟学堂等等地段设有地煞(下水道)。1969年——1970年部分地煞变成防空洞,后期均被拆除,只保留沈阳故宫、太清宫、清昭陵等四处,还有一处我忘记地点了。
  沈阳故宫、太清宫、清昭陵这里的清初期下水道历经近400年依然正常工作,太清宫的地煞下水道于1984年翻修时被发现,证实了关于邓公池邓大人的记载,邓公池的邓公祠位于堂子庙附近,该祠堂于1978年被拆除。
  由于清朝初期(后金)修建了下水道,所以沈阳故宫和太清宫不会被雨水淹没。沈阳北陵公园的清昭陵下水道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后期,为了防止盗墓贼偷盗,所以将入口填埋很深,目前不知情的人很难找到。
     昨天晚上沈阳地区的大暴雨,很多路面积水很多,部分地势低洼地段积水特别深,尤其是公铁桥下积水更深, 但太清宫不会积水。

一个历史传说:
建造“地煞”人不知,功臣含冤赴黄泉。
   过去,怀远门(大西门)外,曾有座“邓大人庙”,纪念的是曾经重修沈阳城的功臣邓公池。
     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决定重建沈阳城。王公大臣、贝勒们一致推举邓公池为建城总管。经过反复忖度,邓公池决定按照《周易》阴阳八卦理念,设计沈阳城营造图。
邓公池设计的沈阳城营造图独具特色:中心庙(太极)、钟鼓二楼(东西两仪)、东西南北四塔(四象)、八门八关(八卦)。八关的圆城廓为天,八门的方城池为地。八门上八座明楼,方城四个角楼,总数表示十二个月份。八门均由正门和瓮城左右门组成,表示二十四节气。
      重建沈阳城竣工之后,八门八关,演变成八八六十四卦,东西南北四通八达,改明代“沈阳中卫”的十字街为井字街,以对应八座城门。增设三层明楼,加高了651个垛口。皇太极龙颜大悦,赏赐邓公池银两、加官晋爵。眼见邓公池名声大噪,几个奸臣十分妒忌。一天,奸臣们上奏皇太极说:“邓公池修城是假,要断送大清基业是真。要不然,这么大的都城,他为什么不留水门呢?一旦大雨连绵,岂不要全城淹没吗?”皇太极急忙察看沈阳城营造图,果然没看到水门。皇太极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邓公池斩首示众。
邓公池被斩首后,身体挺立不倒。刑部监斩大臣立即上奏皇太极。皇太极心想:莫非错杀了邓公池?遂询问了与邓公池一起修城的监工和工匠们。经询问得知,原来,邓公池早已将沈阳城内排水通道修好,只不过是设计得隐蔽、巧妙罢了。邓公池设计的排水系统,是在城内挖出72条潜水管道,用大块石料砌筑管道底部,上层用碎石填满,最后以金砂覆盖。平时,各条潜水管道之上,均可人行马踏、自由通行。一旦降雨,积水便渗入各条潜水管道之中,流入城外护城河。再者,这种不设“水门”的排水系统,还能防止敌人偷袭,确保沈城固若金汤。
皇太极恍然大悟,追悔莫及。此刻,邓公池夫人赶来喊冤,并呈上邓公池临终前撰写的奏本。奏本上写道:“上对下,雨对风,大陆对苍穹;南对北,西对东,天罡对地煞,八卦造盛京,大清成一筒(统)。”八座城门的名称分别为:天佑(小南)对地载(小北),德盛(大南)对福胜(大北),内治(小东)对外攘(小西),抚近(大东)对怀远(大西)。72条潜水管道组成的排水系统,为“七十二地煞”。
邓公池被处死后,沈阳连下三天三夜暴雨。雨过天晴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沈阳城内果然没有积水。
错杀功臣邓公池,皇太极十分内疚。他下令,将那几个诬陷邓公池的奸臣统统处死。他还下令,在怀远门(大西门)外修建一座“邓大人庙”,并规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邓公池吊丧日”。

千条水沟通“地煞”,积水汇集小河沿。
暴雨后也不会有大积水就得益于这些地煞。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实在是让我们晚辈佩服。
  史料记载,从战国、两汉时期直到清代,沈阳老城区方城之内,一直没有集中供水设施。无论民宅、商号,还是衙署、府邸,都要在自家院内打井取水。排水设施也十分简陋,仅在马路或胡同两侧,各挖一道沟渠,用以汇集人们的日常生活排水,以及路面上的积水。当年,沈阳老城区内的排水沟,竟多达上千条。积水顺着排水沟流向“七十二地煞”;再排向城外护城河。
据《辽东志》记载,明代“沈阳中卫”城墙之外,曾有两道护城河。《盛京通志》记载,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扩建沈阳城池时,将两道护城河中间贯通,辟为宽46.4米、周长6086.4米的一道护城河。
据《沈阳县志》记载,沈城大东关东面的池水,源于观音阁的涌泉,往西流至魁星楼,俗称“小河沿”、“小沈水”。“小河沿”四季不干涸,所以又叫“万泉河”。沈城内的积水排向“七十二地煞”、护城河之后,再沿沟渠流进“小河沿”,最终注入浑河。老盛京,四塔八门八关,七十二煞。七十二煞指的是沈城有七十二口大型的渗水井。七十二煞源自天罡地煞,‘煞’在老沈阳话中又与渗水的‘渗’谐音。

签到天数: 11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0:32:19 手机发贴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智慧体现出来了……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