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我的系列原创之三:内蒙印象!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20-2-13 07: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蒙印象之01:遮天蔽日大风沙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重回沈阳 ;继续日记

  没到内蒙之前,对于这里风沙的体会已经很深了。

  早在18年前,当我从四川盆地到东北平原服役时,有关内蒙风沙的体验就断断续续地开始了。

  几乎每年春天,不管是在黑龙江还是在辽宁,都能遇到一到两次比较厉害的沙尘天气,昏天黑地,暗无天日,每次都像世界末日来临。

  印象最深的一次,应该是在林木满地的大兴安岭。谁也没有想到,这道祖国北方最大的绿色屏障,竟然未能抵挡住风沙的侵袭。

  那沙子满天飞舞,无孔不入,放眼望去,只见天地一色,满眼灰黄,甚至连空气都变了黄色。

  每次风沙过后,都会在媒体上看到相同的报道:沙尘来自内蒙高原。

  之后,又陆续看到一些报道,说是日本和韩国人不堪内蒙风沙的袭扰,自己花钱到内蒙植树造林。

  那时总是想不明白:美丽的内蒙大草原怎么就变成了大沙场?

  这样的困惑延续了多年,直到今年5月才有机会解开。

  严格地讲,我不是第一次到内蒙。以前在大兴安岭服役的时候,我所在的连队曾经代管过一段内蒙边境,我们需要经常在有限的内蒙土地上巡逻执勤。

  不过那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根本没有沙尘的安身之地。

  今年5月,有机会到内蒙赤峰出差,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沙尘之源,也真正零距离体验了内蒙风沙的威力。

  我的运气不知是好还是坏,刚从赤峰火车站下车,今年开春以来最厉害的一次沙尘天气就开始了。

  这可不是我在东北感受的远道而来的风沙,而是近在咫尺、就地而起的沙尘暴,并且一刮就是三天,白天连着黑夜,一刻也不停歇。

  这个季节的赤峰干燥少雨,大地上的植被还很稀薄,几乎不需要多大的风力,沙尘便从田野、从山林、从路边、从一切你能想到的地方腾空而起,由少积多,由低及高,很快便充斥到视野所及的任何一寸空间。

  这里的风沙似乎长了眼睛、长了双腿,玻璃挡不住,门窗无效果,甚至连人类的双唇和眼睑也失去了它们应有的功能。

  满嘴是沙的感觉很是刺激,平时揉不得半粒沙子的眼睛此时也只能放弃自己的立场,任由风沙侵袭,最多也只能流几滴清泪以示抗议罢了。

  因为工作的缘故,风沙满天的日子里,我需要到野外的帐篷里作短暂停留。

  在风沙的淫威下,原本封闭严密的帐篷变得不堪一击。

  睡一觉起来,床上、被子上、脸上、头发上全是细细的沙子,嘴里、鼻孔里也是细细的沙粒,那感觉,真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最痛苦的是在帐篷里做饭吃饭。不管你多么小心仔细,无孔不入的沙子还是会光临锅里、盘子里和饭碗里,那滋味,真让人难以忘怀。

  非常佩服长期工作和生活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对扑面而来的风沙,他们很少抱怨,更多的是调侃,是乐观,是奋斗,是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据当地人讲,赤峰春秋两季都有风沙。于人有人调侃:一年一次风,从春刮到秋。还有人这样描述: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

  这是怎样的乐观精神?

  真诚地向长年累月和风沙战斗的人们致敬。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0日08:08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印象之02:奶茶哈达和大酒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奶茶香飘 ;回忆醇厚

  有关内蒙的印记或是联想,除了梦想中的大草原,就是传说中蒙古汉子惊人的酒量了。

  我还在黑龙江工作的时候,有人谈起蒙古汉子的酒量,曾经说起一个很有意思的汽车号牌,让我记忆犹新,至今未敢相忘。

  话说乌兰察布盟的酒友们非常崇拜一个车牌号码:蒙HOO892。直译成汉语,就变成了这个意思:猛喝,顿顿八九两。

  哈哈哈,一个原本没有特殊含意的车牌号码,竟被蒙古人民演绎得如此直观有趣,实在是件可口可乐的事情。

  即便没到内蒙之前,蒙族兄弟酒量之大、气势之猛,已经不止一次领会了。

  那个喝法,那股豪爽劲儿,那种舍我其谁的架势,一般人真就抵抗不了。

  次数多了,大伙儿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再遇到蒙族哥们,要么装熊认输,尽量耍赖少喝或是干脆不喝;要么装蛋充楞,假装豪情万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个儿灌醉,省得被人追杀得满地找牙。

  印象中,真正的蒙族人不仅酒量大,酒风也好,除了礼节上的举动,很少逼人大碗大杯喝酒。

  更多时候,蒙族兄弟用实际行动来感动客人:我干杯,你随意;我再干杯,你继续随意;我接着干杯,你还可以随意。几个回合下来,除非铁石心肠或是酒精过敏,但凡讲点酒品酒德之人,都会深受感动,继而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事实上,不光是蒙族兄弟,长期生活在内蒙的其他民族兄弟,多多少少也受些影响,喝起酒来一个比一个生猛,一个比一个爽快。

  我去的第一个蒙古族聚居区不在内蒙,而是辽宁阜新。那里有个蒙古族自治县,内蒙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在这里随处可见。

  第一次去阜新,东道主很是热情,安排我们去吃蒙餐,去品尝烤全羊。

  吃顿饭而已,说道还真不少,尤其是礼仪上的东西,很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当然,除了奶茶、哈达、歌舞和牛羊肉,唱主角的依然是酒。

  刚进蒙古包要喝下马酒,献哈达时要喝酒,烤全羊开吃前要喝酒。不只是端杯就喝那么简单,还要学着敬天敬地,还要一杯紧接一杯。

  如果没有明白人在一旁指点迷津,这酒喝起来没有尽头,有限的酒量很快就会被开发得一干二净。

  等到真正进入内蒙地区,才知道在阜新遇到的,不过小巫见大巫了。

  好在一直有同学或战友在一旁陪伴和提醒,让我少吃了不少苦头。

  比如,正式开餐前,要尽量多喝煮得滚烫的奶茶,既可以暖胃,还能提高对酒精的防御能力。

  刚开始,对奶茶的味道不怎么习惯,膻膻的,有些难以吞咽。强迫自己慢慢品尝,才发现这是不错的饮品,可谓益处多多,尽可多多益善。

  第一次到赤峰时,我的一位同学安排了一个很大的场子,蒙汉兄弟一家亲,个个全是酒场高手。

  我的酒量有限,但那晚因为有奶茶垫底,尽管酒没少喝,但也没有丢人显眼,体面地坚持到了最后。

  之前对奶茶的种种不适,彻底转变成好感和喜欢。

  之后再去内蒙,对于奶茶,我会用心去品,视为饮中臻品。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1日08:06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印象之03:克什克腾大草原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处暑之日 ;别夏之时

  向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向往那种天高云淡般的深远辽阔,应该是很多远离草原的朋友们共同梦想。

  具体到我的三口之家,无一例外都想到草原走走看看。虽然心态各异,目的不同,但对草原的那份憧憬,倒也没什么两样。

  最想去的草原,应该是呼伦贝尔大草原了。屡次听朋友提起,兴趣一次次被勾起,只是苦于抽不出时间,草原圆梦之旅也就一再搁浅。

  当然,广阔的内蒙高原并非只有呼伦贝尔才有美丽的草原。比如克什克腾,这个中国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最多的蒙族自治旗,那里就有号称距离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

  哈哈,克什克腾离北京很近,离沈阳同样不远。十天前,经历十多个小时的TM火车的折磨和在赤峰休整一晚之后,我们一行数人直奔克什克腾而去,去寻找梦中的美丽草原。

  天空并不作美,一大早便开始下雨。但这依然没有抵挡住草原的巨大诱惑,我们二话没说便登车出发,没有半点犹豫。

  此行的目的地并非名声在外的乌兰布统大草原。因为修道的原因,也因为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看几个景点,我们选择先去阿斯哈图领略国内最大最壮观的花岗岩石林,并顺道看看美丽的克什克腾大草原。

  依维克小巴车驶出赤峰不久,公路两边的景色便逐渐丰富起来。巍巍的大青山从车窗掠过,纯洁的尧荞麦花在风雨中摇曳,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一切都那么美不胜收。

  伴随着濛濛细雨和薄薄白雾,倾慕已久的大草原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

  像碧毯?像蓝天?像大海?什么都像,什么都不像。面对此情此景,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除了欢呼和惊叹,似乎都没了别的表情。

  深沉而辽阔,逶迤而舒展,这就是草原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那么清晰,那么深刻。

  克什克腾草原并非平如海面,而是起起伏伏,连绵不绝,远远望去,总让人产生无尽的瞎想,总想探寻草原深处会是怎样一副图景。

  到了草原,尽管只是路过,但骑马却是必不可少的游玩科目。

  刚好过路过一个专门为游客设置的骑马场,我们便停车逗留,开始了在草原上的第一次骑马体验。

  因为下雨,骑马的人并不多,我们同行的几个人意见也不是很统一。看到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我第一个翻身上马,带头在草原上奔跑起来。

  说是奔跑,实在有些夸张。第一次骑马,心里很是紧张,负责牵马保护的小伙儿一个劲儿地让我放松放松再放松。

  也算是强撑着,我终于在草场上飞奔了一小段路程。等到放慢速度,那位蒙族小伙儿拿我开涮:叔叔,害怕了吧?你的脸色都变了。

  细雨中,大人小孩全都体验了一把在草原骑马,感觉都很过瘾。

  沿着草原一路走来,不时看见成群的牛羊和蓝白相间的蒙古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人为设置的旅游项目的一部分,我只知道“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草原上的草并非想象中那么茂盛,浅浅的,矮矮的,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明显的沙化现象。

  遗憾还是担忧?我说不清楚,只是希望草原永远辽阔,永远美丽。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3日07:25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印象之04:那山那雾那石林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畅快晨跑 ;臭汗淋漓

  阿斯哈图,一个很拗口的地名,一个秘一样的地方。

  早上收看央视的《朝闻天下》时,总会看到克什克腾的旅游宣传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壮观的阿斯哈图石林。

  要说石林,名气最大的,应该算是与阿诗玛齐名的云南石林了。虽然不曾亲临其境,但对石林风光的向往,正是从阿诗玛的故乡萌芽并疯长,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选择去克什克腾旅游,既有草原的召唤,更有石林的牵引。

  必须承认,没去阿斯哈图之前,我只记住了克什克腾这个朗朗上口的地名,压根儿不知道克什克腾的石林就在阿斯哈图。

  甚至到了阿斯哈图,有些生锈的脑瓜依然无法马上记住这个怪怪的地名,只能选择与妻儿合影的方式,让照片永远珍藏这个神奇的地方和地名。

  那天,我们冒雨乘车赶到阿斯哈图时,一直没有停歇的雨水竟然消停下来。

  在成片蒙古包的辉映下,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大门分外壮观。

  看了简介,才知道阿斯哈图石林只是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参观石林,需要换乘景区的专用大巴。我们从西门上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迫不及待地向神秘的石林风光进发。

  随着海拔的升高,原本稀薄的雾渐渐浓了起来。

  车在雾中行,人在车中笑,云雾缭绕之间,仿佛到了天上仙境。

  等车开到山顶,雾愈发浓厚了,能见度不足10米,一度停歇的小雨也再次淅淅沥沥起来。

  熙熙攘攘的游客全都化身成为腾云驾雾的仙人,饶有兴致地在浓雾中和小雨里体验石林风光的神奇。

  我们随身携带数量有限的雨伞,需要大人小孩合用。但在迤逦秀美的石林风光面前,雨伞彻底失去它的吸引力。尤其是孩子们,只顾欣赏形态各异的石林,根本没把雨雾放在心上。

  可能是雨雾的影响吧,阿斯哈图石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壮观,甚至没有之前去过的伊春石林那么让人印象深刻。

  或许,这就是旅游本身的魅力之所在吧,总有差距,总有遗憾,总有让你念念不忘的印记和再次探寻究竟的动力。

  比如这一次,虽然没有看到阿斯哈图石林的全貌,但那神神秘秘的大山,那迷迷茫茫的大雾,那飘飘洒酒的细雨,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那些烂漫山花和蒙古毡帽带给我的小小乐趣了。

  雨雾朦胧中,阿斯哈图山顶的野花格外美丽。忙里偷闲给老婆拍了几张照片,效果出奇的好,竟然找到了美女的感觉,那个开心劲儿,真是妙不可言。

  冒雨游览石林期间,为方便避雨,我们每人头上多了一顶蒙古毡帽,小孩们还外加一个塑料雨衣。

  不曾想,这竟成了孩子们耍宝装酷的道具。

  表现最为过火的,莫过于热衷于装扮大侠形象的儿子了。只要相机对准他,总会摆出酷酷的造型,让人乐不可支。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3日07:16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蒙印象之05:刚柔并济大青山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晨光满屋 ;快乐继续

  游过大草原,看过大石林,洗过温度浴,品过蒙族餐,此番内蒙之行虽有走马观花之嫌,但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最后一站是去位于克什克腾旗东部的青山景区,据说这里的花岗岩山体岩石历史悠久,来自第四纪冰川运动,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可能是同行者大多来自山区的缘故,抑或是旅途劳顿,在去青山景区的路上,大家的兴致都不高,蔫蔫的都不说话,去草原之前的兴奋劲荡然无存。

  直到接近景区,看到山上不同造型的巨石时时,大伙儿的神经才开始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某块巨石到底像个什么动物或是其它什么物件。

  坐上缆车向山顶进发的过程中,形态各异的巨石从两边掠过。缆车之下,是高矮不一的树木和灌从,还有不知名的山花随风摇曳。

  缆车的距离不短,大概需要二十多分钟才到山顶。山上的风景别有洞天,有峰林,有巨石,有草甸,还有多得数不过来的各种植物。

  印象最深的是山顶的草甸,四周群峰环绕,甸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给雄性的大青山平添了几份灵秀和柔美。

  最爱那种半人高的不知名的植物,叶子不多,花茎很长,果实红得发黑,很像熟透了的桑葚或是草莓,让人有种品尝一下的冲动。

  当然,青山景区的主角还是那些来自远古的石头,一个个造型别致,风韵天成,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神秘感。

  比较有名的,应该是鹰石、蛇石、龟石、蛙石、天犬石、双熊石、险石、老夫老妻石……个个鬼斧神工,形神兼备,令人叹绝。

  这里最神秘的还不是这些形态各异的石头,而是石头大小不一的岩臼。

  关于岩臼的形成,至今尚无定论。景区的导游们借此充分发挥,解说得一个比一个邪乎,有一个景点甚至直接被命名为“世界之秘”。

  所谓“世界之秘”,不过是巨石凹陷进去一个大嘴一样的缝隙,缝隙里再有一个小坑而已。

  缝隙不大不小,刚好能够伸进一个脑袋。大人小孩们纷纷探进头去想探个究竟,但谁也没有看出什么端倪。

  在青山景区的两个多小时里,最有意思的事情,莫过于忙着给彼此照相摄像了。

  我算是最为忙碌的那个人了,不仅要负责为妻儿照相摄像,还要尽可能兼顾到同行的其他伙伴,尽量让大伙满意而归。

  老婆和儿子的兴致都不错,非常配合地摆着各种造型,给了我不少提高照相技巧的锻炼机会。

  偶尔,我还组织妻儿来场顶牛之类的即兴表演,之后启动相机的拍摄功能,把娘俩儿难得的热闹场景记录下来,连同大青山的美景,一起珍藏在岁月的记忆深处。

  天高云淡 ;2011年8月25日07:23于沈水之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