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渝夫 - 

[综合] 我的系列原创之四:畅游龙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1:吃红肠还是啃大列巴?


  如果非要坦白从宽,我得坦承我是个没什么品味的庸俗男人。比如在对待旅游这个据说很高雅的事情上,我就很世俗地从男人的角度归结为三条:观美景,品美食,赏美女。

  对于我非常熟悉的哈尔滨,自然很有必要隆重地介绍一下这个地方的美食。




  哈尔滨是个充满异国风情的城市,建筑如此,美食亦然。其中受俄罗斯的影响最深,当年沙俄既将中东铁路修到了哈尔滨,也将饮食文化带到了这里,成为这座城市抹不去的历史印记。

  先来说说中国最早的啤酒——哈尔滨啤酒。

  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啤酒生产商,也开启了哈啤集团成为当今中国啤酒行业四大巨头之一的历史先河。




  可能是在哈尔滨生活多年的缘故,虽然品尝过众多品牌的啤酒,但我一直还是觉得哈啤的口感更为醇厚。

  当然,论起喝啤酒,我是个菜鸟,状态不好的时候,两瓶啤酒就能把我喝得哇哇直吐,让哈尔滨当地人很是不屑。

  哈尔滨人酒量委实可观,尤其是喝啤酒,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比划一阵子。包括那些女士在内,只要一端杯,同桌的男士就该小心了,否则就容易被酒风纯正、酒品良好的哈尔滨美女们灌得人事不醒。

  接着唠唠哈尔滨最负盛名的大面包——大列巴。




  “列巴”是俄罗斯语“面包”之意,因为个大,所以前面冠以中文的“大”字。

  大列巴绝对名副其实。它外表多为圆形,体积比半个篮球还大一圈,标准直径在23-26厘米之间,厚度也在16厘米以上。作家秦牧曾形容哈尔滨的“面包像锅盖”,足见其个头之大。

  不仅个头大,大列巴的分量也不轻,一般净重超过2公斤,膨松程度也比一般的面包要紧致些,再套上一个厂家配套的包装袋,拎在手里沉甸甸的,走在路上,不像是拎着一个面包,倒像是拎着一个地雷。

  作为大个头的俄罗斯风味面包,大列巴的配方并不复杂,无外乎就是面粉、酒花、食盐这些原料,只因采用了俄罗斯制作工艺,便带给国人不一样的感受。




  尽管有人说大列巴这种方便食品具有外皮焦脆、内瓤松软、香味独特、适宜存放、老少皆宜等优点,我却一直不怎么感兴趣,甚至从没正经八百地品尝过。因为我曾经连续半个月天天以面包为食,彻底厌倦了一切面包,外国风味的也不例外。

  不过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一些外地朋友非常喜欢哈尔滨的大列巴,不仅自己往家里带,还托其他朋友捎,足见其热爱程度之高。

  再来看看当地人排队也要购买的美味——哈尔滨红肠。




  这个一点也没夸张。在哈尔滨生活那些年,我经常看到当地人在秋林红肠、商委红肠销售点排着长队等候的场景,一个个那么虔诚。即使是零下三十多度的隆冬季节里,排队购买红肠的市民也无所畏惧,让我这个寄居于此的外地人不得不感叹哈尔滨人对红肠的无比热爱。

  和大列巴一样,红肠也是外国风味食品,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的红肠制作工艺带到了哈尔滨。

  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也就是说,“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当地人也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哈尔滨红肠都堪称当地最经典的特产美食。




  正宗的哈尔滨红肠的外观是枣红色的。虽然经过数小时的烟熏,但是表面却没有浮灰,用白色的纸巾擦拭,也不会染上颜色。

  哈尔滨红肠可以直接食用,亦可蒸炒。按我多年的经验,最健康、最能保持原始风味的吃法,莫过于把整根的哈尔滨红肠置于锅内蒸上十多分钟,之后肠体通红,无比饱满,直接大快朵颐,很是过瘾。

  最后顺便提提哈尔滨人的惊天嗜好——数九寒天狂吃冰淇淋。




  这绝对是冰城哈尔滨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即便是在最寒冷的三九寒天,哈尔滨人也要狂吃冰淇淋,并且天气越冷吃得越欢,随处可见无需冰箱冰柜的露天批发冰淇淋的摊点和成箱往家里采购的市民。

  更为夸张的是,大冷天里,哈尔滨人竟然可以一边喝冰冷的哈啤一边吃透心凉的冰淇淋!

  那淡定从容的架势,那笑对寒冷的气度,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2012年10月16日07:13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2:走上高高的兴安岭


  1998年仲夏,坐在叮咣乱响的火车里,聆听着“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 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的歌声,我有幸首次踏上大兴安岭这片神奇的土地,并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到2002年的初春时节。

  因为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地处偏远、开发滞后等客观因素,提及黑龙江省下辖的大兴安岭地区,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四个一”来调侃:一个省的面积,一个市的架构,一个县的人口,一个乡的产值。




  说句实话,作为一个曾经在大兴安岭工作和生活了五个年头的外地人,每每听到这样的调侃,心里多少有点不快,也有些无奈。因为这“四个一”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在相当程度上描述了大兴安岭的现状。不快也好,无奈也罢,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这个地区相对落后的现实。

  其实,八万里兴安何止“一个省的面积”?8.46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总面积与宁夏或重庆差不多,甚至相当于1个奥地利或137个新加坡。与幅员辽阔相对应的,是“中国最北、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国有林区”的权威定位。




  其实,大兴安岭压根儿就不是一个地级市,而是黑龙江省唯一设立行政公署的地区。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尽管这里号称八万里兴安,实际上却有将近两万平方公里归属内蒙,加格达奇和松岭两个区不过是借用人家的地盘罢了。

  其实,作为边境地区,下辖三县、四区、十个林业局的大兴安岭地区的人口还没有内地一个县多,也就50万多一点,据说还在随着林业的萎缩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与四川、河南等省一个县动辄百余万人口的规模相比,实在称得上是地广人稀。




  其实,说大兴安岭地区只有“一个乡的产值”,实在是有些门缝里瞧人。作为全国最大的林区,作为国家林业局直属的现代化林企,与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也称大兴安岭林业局)每年在为国家提供大量木材资源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巨大的生态价值,而这显然不能简单用GDP来衡量。

  当然,不管别人怎么说,在我看来,大兴安岭绝对是一个美丽富饶、令人神往的好地方。




  大兴安岭好在哪里?我也用“四个一”来概括:一个绿色的海洋,一个烂漫的花海,一个动物的天堂,一个生态的王国。

  大兴安岭的绿,绿得漫山遍野,绿得无处不在,即便还能偶尔看到1987年“5.6森林大火”留下的干枯树枝,但绿色依然是这里的第一主宰。尤其是坐在飞机里俯瞰大兴安岭,那起起伏伏、长满林木的山峦像极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是这海是绿海,波是绿波,不知比“红掌波清波”壮美多少倍。




  说起大兴安岭的烂漫花海,那绝对是让人心醉的迷幻仙境。每年五六月份,野生的杜鹃花红一片,紫一片,白一片,粉一片,从山脚开到山顶,连绵不绝,成片成山,恣意浪漫,美得让人窒息。

  大兴安岭的珍禽异兽多达400余种,仅鹿类就有马鹿、驯鹿、驼鹿、梅花鹿、麋鹿,其它还有棕熊、飞龙、野鸡、棒鸡、天鹅、野猪、乌鸡、雪兔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比较常见的狍子,傻傻的,憨憨的,不那么机警,甚至一见到强光就站在原地不动,任由人类猎获,既可爱又可气,让人哭笑不得。




  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除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大兴安岭还拥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极具地标意义的“神州北极”和“黑龙江源头”,如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北魏先祖鲜卑族发祥地”、“十八站旧石器遗址”和 “鄂伦春原生态文化”, 无不充满远古、神秘的味道。

  2012年10月19日06:20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3:嘎仙洞——从这里走出北魏王朝



  玩一把穿越吧。既有地域上的,也有时空上的。

  地域是从黑龙江省穿越到内蒙古自治区,理由只有一个:都与茫茫的大兴安岭有关。

  时间则穿越回2001年冬天,回到我初次见到也是至今唯一见到嘎仙洞那天。

  说是冬天,其实已是当年的3月底,正是南方的暮春时节。但对于地处高寒区的大兴安岭来说,冬天总是那么漫长,以至于从每年9月上中旬开始下霜到次年5月中下旬天暖花开,这里都可以称之为冬季。




  陪大连来的客人去嘎仙洞那天,天高云淡,艳阳高照。只是阳光的温度还不足以驱散大兴安岭的寒冷,更不能融化道路上的冰雪。但跑惯了冰雪路面的司机显然没当回事儿,把车开得飞快。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不时回头和那两位高校退休教授唠着闲嗑。

  我这个人方向感不好,也记不住那些不太熟知的旅途时间,只记得那天车子出了加格达奇,也就个把小时吧,便顺利抵达嘎仙洞跟前的平地。




  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跑得飞快的车子却出了状况,原地转了好几圈。待到惊魂初定,下车一看,发现地上全是积冰。问司机怎么回事儿,他也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想来是车速太快所致。我一边叮嘱司机回去时慢点开,一边招呼两位老教授下车,和他们一起沿着一段人工栈道往嘎仙洞爬去。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境内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为天然大型山洞,洞口西南向,略呈三角形,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保存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也就是公元443年留下的摩崖铭刻。




  嘎仙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2001年,这里却看不出有“重点保护”的丝毫迹象,看不到管理人员,找不到导游,除了我们四个,也没其他游客,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基本上就是处于一个放任自流、无人过问的状态。  当时我也纳闷,不就个破山洞吗?怎么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等到了解了它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孤陋寡闻甚至是无知。

  嘎仙洞之所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因为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中止了当年中苏历史学界关于大兴安岭和外兴安岭归属权的争议。




  众所周知,沙俄曾经掠夺了中国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外兴安岭。中苏交恶期间,苏联学者不仅拒不承认外兴安岭是中国的土地,甚至还称连大兴安岭也是他们的,中国学者自然不干,却拿不出有份量的历史证据去反驳。

  直到1980年7月,嘎仙洞和洞内摩崖铭刻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魏书》关于“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祭祀的记载才得以证实,这里也被正式确认为北魏王朝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这个重大发现轰动了世界,被誉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苏联学者就此闭嘴,不再胡说八道和混淆视听。

  我不知道嘎仙洞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听说被开辟成了风景区,管理和服务应该正规起来了吧?




  不管怎么样,对于嘎仙洞这样极具历史和现实价值的人文景观,都不应该被忽视和忘却。

  那不只是北魏王朝和鲜卑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魂。

 天高云淡2012年10月20日08:22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4:漠河对你说…


 火热的7月,我第N次抵达漠河,再次近距离地亲近这片让我魂牵梦绕的边远之地。

  是的,虽然通了飞机,夏季旅游也火得一塌糊涂,可漠河依然是漠河,还是一座遥远的边城,还是一片需要更多人来了解的神奇土地。

  1998年盛夏,当那趟咣当直响的火车把我从加格达奇带到西林吉,在地势较高的火车站跟前远眺巴掌大的小县城,恍惚觉得自己到了一个与世隔绝之地,甚至想起历史题材电视剧里一再提到的流放之地——漠北。




  当然,漠北这个称呼与漠河并没关联,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过漠河确实够偏远了,火车过了西林吉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中国铁路的最北端的终点古莲。那里有一座煤矿,还有一个因煤而兴的小镇子。

  西林吉是漠河县城的名字,一个让人费解的地名,也是当年这个边城火车站的称谓。后来,为了发展旅游,更为了提高漠河的名气,火车站的名称由“西林吉”更改为“漠河县”。




  那就一起聊聊这个叫西林吉的小县城吧。

  西林吉是一个袖珍而美丽的边城,街道规划整齐,绿化美化到位,加有上临街的楼房被包装成欧式风格,真给人一种“小城不大,风景如画”的感受。

  这是一座在1987年“5。6森林大火”中几乎完全烧毁之后重建造起来的县城,有着凤凰涅槃般的壮美。尤其是当你走进火灾纪念馆里,那惨烈的场景不仅让人毛骨悚然,还会让你深刻地体验到林区防火的极端重要性。




  说到西林吉,不得不说说县城里那片在大火中毛发未损的原始森林,也就是现在的“松苑”。

  因为这片逃过一劫的松林,见证过县城灭顶之灾的当地人总结出了那场火灾“四不烧”:清真寺,松苑,茅厕,坟茔,并且进行了神化,赋予了这片林子更多神秘色彩。  其实事情真没有那么复杂,都能找到合理解释。至于答案,还是请你自己到漠河县城去寻找吧。


  我曾经在西林吉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并在这里结了婚,算得上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即便如此,但我依然没有搞清这个县城对街道的划分方法。

  除了主要街道,县城的小街小巷似乎没有名字,而是依据横平竖直的街道和房屋座落,网格式地划分为若干个区。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当地人说到自家住址时,总会说“11区”、“25区”、“36区”等等,把外地人弄得一楞一楞的,以为到了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




  漠河县位于大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上游南岸,处在中国版图的最北端,素有“金鸡之冠”的美誉。这里除了丰富的森林资源,还是出了名的“黄金万两县”,历来是淘金者向往的天堂。

  近来年,随着边境旅游的日渐火爆,地处祖国北极的漠河县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建起了飞机场,修通了县城至北极村的高速公路,形成了以北极村、胭脂沟、黑龙江源头、林海观音、雅克萨古战场为代表的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




  漠河县最热闹、最繁忙的时节,当数每年夏至节前后。每每此时,外地游客或乘飞机,或坐火车,有的干脆骑自行车远道而来,争相观赏国内难得一见的极昼现象和传说中的北极光。

  漠河,一个方兴未艾的旅游目的地,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

  天高云淡2012年10月29日07:11于冰城哈尔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5:寻找丢失的黑龙江源头


  记不清具体次数了,反正我不止一次借助船艇伫立在中俄界江之上,静静地看着由南北两源汇流而成的黑龙江水不知疲倦地流淌,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屈辱与无情。

  黑龙江的源头有南北两源,北源是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南源是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两源汇合处即为黑龙江源头。从这里顺流而下,不过十来里水路,便可抵达漠河县洛古河村。

  对于黑龙江,公开的资料总是这样介绍:“黑龙江为中国第三条大河,在世界的河流中排第六位…”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甚至有些隐隐作痛:黑龙江只是中国的黑龙江吗?能不能别再自欺欺人?

  而当听到国人称黑龙江为母亲河时,我更是觉得别扭和难受:母亲被恶人霸占和蹂躏,做儿女的情以何堪?还有什么脸面汲取母亲的乳汁和深深的爱?

  我们必须正视,今日黑龙江不只属于中国,还属于俄罗斯。

  我们不该忘记,黑龙江曾经是我们的内河,19世纪中后期沙俄强行占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之后,这条大江才成为让人悲愤的楚河汉界。

  也许,我们这个民族有些健忘,总能找到自我麻醉的法子,包括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有时也习惯于忽略那些不太光彩的历史。

  众所周知,大江大河孕育了人类文明。可是,除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还有多少国人了解或在意过同样辉煌灿烂、由黑龙江这条大河创造的黑水文化?




  我们应该记得,在广袤的黑龙江流域,曾经孕育了东胡、肃慎、扶余等古老民族,他们的后代励精图治,先后建立了北魏、辽、金、元、清五大王朝政权,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记得,公元5世纪初,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鲜卑族就起源于嫩江和黑龙江流域上游。他们由大兴安岭逐渐南下,先后在山西大同、河南洛阳建立了北魏王朝的首都,把中国历史带入了第一个南北朝时代,并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石窟艺术的高峰。

  我们应该记得,公元10世纪初,兴起于黑龙江流域嫩江水系的契丹族,沿着大兴安岭南下,在大兴安岭南部西喇木沦河流域建立了大辽帝国,并将其势力一直推进到黄河流域,建立了北至外兴安岭、南至河北、东至日本海、西至宁夏幅员万里的王朝政权。

  我们应该记得,公元12世纪初,女真人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松花江中下游地区,先后灭亡了辽、北宋两大王朝,在中国北部建立了强大的金国,并于1153年把都城迁移到了北京,成为第一个正式在北京建立都城的王朝,把中国历史带入了第二个南北朝时代。

  我们应该记得,公元13世纪,兴起于黑龙江上游的蒙古铁骑在成吉思汗率领下西征东欧和西亚,灭亡了西夏、金、南宋三大王朝,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元朝帝国,一举将分裂了数百年的中国归为一统,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应该记得,公元17世纪初,起源于黑龙江流域的建州女真族逐渐南下,再度兴起于辽河流域,先是建立后金政权,后改称清国,灭亡了明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大清王朝。

  相对于黄河、长江流域舒适的气候,黑龙江流域无疑是荒凉和冷僻的,但就是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这一流域的先祖们却开拓出了无比辉煌的人类文明,让人不得不心生感慨和敬意。

  历史无情,不容从来。大清帝国的前辈拼下和绘制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完全统一了中国,但却无法预知和阻止他们的后代不思进取直至丧权辱国,丢失了15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把内河黑龙江变成了界江,硬生生的剪断了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纽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很赞成把黑龙江源头开辟成旅游景点,让更多的国人来这里凭吊我们丢失的国土,来这里找寻黑水文化的源头,来这里反思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

  开发黑龙江源头旅游资源的提议已有多年,但至今仍无具体举措,至少在源头附近还找不到任何标志性的景观,实在让人失望或是遗憾。




  好在黑龙江始终在那里静静流淌,源头也一直在那里默默诉说。

  黑龙江源头在哪里?不只在地图上,还在我们心里。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6:炊烟飘过洛古河


 严格讲,洛古河算不上是一个景点,它不过是一个去黑龙江源头必经的边境渔村罢了。

  洛古河又不只像一个渔村那么简单。这里的村民除了在黑龙江里捕鱼,还从事伐木、采摘山珍等营生,加之村头的水文站和村旁的边防连队和公安边警执勤点,洛古河村可谓党政军警民一应俱全。

  当然,这也改变了洛古河地处偏远、村落小、人口少的基本特征。这个只有40余户人家、170多人的边境渔村委实小巧得可以,一条边防巡逻公路穿村而过,也将两旁土木结构、以木为主的房子串联在一起。




  洛古河是个移民村落,至今不过90多年的历史。村民大多来自山东,一些年老者至今仍然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

  村里也不乏来历不明的外地人。前些年,洛古河和其它地处偏远的边境村落一样,一度成为作奸犯科之徒逃避法律惩罚的天堂,不时有人被当地或外省来的警察带走,屡屡打破小村的宁静。

  因为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三个多月的缘故,我对洛古河是熟悉的,至今仍然不时想起,难以忘记。

  洛古河留给我的回忆多多,印象最深的,大致有这么一些人和事。




  村姑小娥

  1998年10月中旬,我从漠河县城坐小面包车去洛古河村。将近90公里的行程,因为一个叫小娥的姑娘而变得不再那么难捱和寂寞。

  车上也就十来个人,看来都很熟识,随意地唠着一些家常。唯有我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不是因为木讷,而是因为陌生。

  正当我一个人望着满眼的山林的冰雪发呆时,那个叫小娥的女孩主动和我搭讪,让我知道了她的名字,也知道了她是村里唯一的理发师,还知道了她在村旁的边防连队很受欢迎。

  小娥算不上美女,很朴实,很活泼,对人相当热情。一路上,小面包车里不时响起她的欢笑声,让人记忆深刻。

  那天下车后,我没再见过小娥,但她却成为我唯一记住名字的洛古河村民。




  家马野养

  初到洛古河的那些日子,一切都是新鲜的,村边静静流淌的黑龙江水,村旁茫茫无边的林海雪原,包括穿着质朴的村民,一切都那么古朴,那么安宁。

  最让我感兴趣的,莫过于不时出现在村旁草场或林地里的马匹,三三两两,五六成群,没有结绳,没有马鞍,没有任何约束,就那么悠闲自得地在野外觅食生活,像极了自由自在的野马。

  刚开始,我还真还以为它们是野马。后来一问,才知道它们是洛古河村民的家畜,平时放归野外,需要它们拉车干活时再套回来,省事省心省饲料。

  这里野养的家马似乎很通人性,从没发生过家马失踪的事件。




  两斤装的高度白酒

  想来是气候寒冷的缘故,洛古河村民的酒量惊人,包括各家各户临时请来干活的那些外地人,个个“津巴布韦”,几乎谁都不把一斤白酒放在眼里。

  不止一次亲眼目睹当地人喝酒的豪迈。就算是在野外解决午餐,每人两个冰冷的大馒头,一些咸菜疙瘩,每人再发一袋两斤装的白酒,一干人就迎着逼人的寒气狂吃猛喝,之后接着热火朝天的捕鱼、伐木或采摘山货。

  那是一种用透明塑料袋包装的高度白酒,大多在50度以上。外地人如果没有点酒量,真不敢和洛古河村民一比高下。




  江水炖江鱼

  如果要说原生态,地处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村绝对是个拥有原生态生活环境的好地方。这里的一切都是天然无污染的,包括空气,包括江水,包括这里的食品烹饪习惯。

  洛古河至今没有像样的饭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没有美味佳肴,单单一道江水炖江鱼,就足以让外地人垂涎三尺,终生难忘。

  江水炖江鱼的做法很简单,把从黑龙江打捞出来的江鱼破开洗净切段,加入适量江水和盐巴,细水慢炖至鱼汤而乳白色即可起锅食用。

  至今我也没弄明白,看起来不那么清亮的江水,不用加任何佐料,竟然可以炖出那么鲜美的江鱼。

  想来还得归功于这里纯天然无污染的环境。




  江上临时过货通道

  几年前,中俄曾经计划在洛古河村修一条跨江大桥,后无果而终,原因不得而知。

  之所以要计划在这里修建跨江大桥,是因为每年冬天黑龙江封冻以后,中俄两国都要在黑龙江洛古河段设立江上临时过货通道,以便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原木。这一外贸安排,受时节的制约太多,而修建一座跨江大桥,显然是件一劳永逸的好事情。

  多年过去了,洛古河的跨江大桥不见踪影,但每年冬天的江上临时过货通道依然按时开通。这就苦了边防连队的官兵们,届时需要在江中心设立一个临时哨卡,检查过往车辆和人员。

  表面静止的黑龙江,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车又一车原木,还有在江中心执勤的边防官兵,给原本孤寂的洛古河增添了几抹亮色。




  宁静的炊烟

  洛古河最让我着迷的风景,其实还是一早一晚飘荡在上小村上空的袅袅炊烟。

  那么精致的小村落,那么清晰的炊烟轨迹,还有那么清澈透明的蓝天白云和林海雪原作为背景,谁见了都会为之心动不已。

  我在洛古河那三个月,来的时候是初冬,村子的每一座房屋上都堆满白白的积雪。离开时,江南应该春暖花开了,但这里依旧是冰雪的世界。

  想来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洛古河的炊烟也就多了几份纯净和灵动。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4日07:07于黑龙江绥棱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流龙江之17:古驿站里的鄂伦春


 八万里茫茫兴安岭,曾经是游猎民族鄂伦春的天堂。他们一人一匹马,一人一杆枪,呼啸于山野密林,纵横于天地之间,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好不逍遥自在。

  因为有高山密林作为屏障,长期以来,鄂伦春人是无比自由的,但也无可避免地封闭和落后,新中国成立前,这个少数民族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生活状态。直到1953年,他们才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其它生产经营活动,逐渐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游猎生活 。

  当年,为了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和鼓励鄂伦春猎民下山定居,国家在内蒙呼伦贝尔设立了鄂伦春自治旗,在黑龙江设立了若干个鄂伦春自治乡,统一提供住房、土地和农具。同时考虑到民族习性,那时鄂伦春人依然可以保留猎枪,并允许适当捕猎。

  但由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使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鄂伦春人并不习惯安居一地,而是依然热衷于到森林和山野里打猎,有的干脆再次进山,宁愿住四处透风的“仙人柱”, 也不愿回到山下温暖的房子里。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在大兴安岭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并全面禁猎,鄂伦春人才正式挂枪息猎,过起了不再飘泊的定居生活。

  我曾经去过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城50公里外的十八站鄂伦春自治乡,拜访过鄂伦春老猎人,听他们讲过在森林里狩猎的趣事险情,欣赏过鄂伦春人美轮美奂的桦树皮工艺品,还到密林里亲眼目睹过猎杀狍子和生吃狍肉的血腥场景。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既让人新奇,又让人震惊。

  对外地人而言,来到十八站,除了鄂伦春的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十八站这个地名本身也很有吸引力:它从何而来?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直白地讲,十八站是一个驿站名,往前是十七站达拉罕,一直到其起点墨尔根站(今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往后是十九站,一直到二十五站雅克萨附近(今漠河县兴安镇境内)。

  这些驿站,与中俄之间两次雅克萨之战有着直接关联。当年,正是为了抗击沙俄侵略和保卫边疆领土,大清王朝才在康熙年间开辟了这条由25个驿站连接起来的重要运输通道。

  这条穿行高山密林的驿路,不仅保证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所需的兵员和物资,还对沟通边疆与内地的交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雅克萨战争结束后,清守兵撤走,这些驿站随之荒废。所开辟的驿路,偶尔只有鄂伦春人通行。光绪年间,吉林候补道李金镛奉命从陆路赴漠河督办金矿,重新开辟了此路,并从二十五站往前延伸,一直三十站漠河胭脂沟。由此,十八站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十八站既通公路又通铁路,早已失去它作为古驿站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兴的林区小城。这里既是十八站鄂伦春自治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大兴安岭林管局下辖的十八站林业局所在地。

  无论是在十八站的街区还是在附近的村落,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挎枪骑马的鄂伦春人了,也很难见到身着民族服装的鄂伦春人。

  定居以来,鄂伦春这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已经完全汉化,除了有些特别的长相和一手精美绝伦的桦树皮艺术品制作工艺,加上现实生活中几乎销声匿迹的萨满教和萨满服,已经很难找到他们作为少数民族的显著标识了。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8日06:52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8:远眺吴八老岛


  我曾数次登上黑龙江省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的一个高地,远望日夜奔流的黑龙江水,远望那个叫吴八老岛的小岛,远望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要不是中苏曾经在这里有过军事摩擦,这个只有1.62平方公里的小岛恐怕会一直默默无闻,至今仍不为人知。

  事实上,与曾经暴发激烈边境武装冲突的珍宝岛比起来,吴八老岛确实算得上是鲜为人知了。




  吴八老岛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上游200米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因1926年绰号“吴八老”的农民吴湘连全家曾在岛上居住,因而得名“吴八老岛”。

  这是一个由黑龙江冲积而成的小岛,由大小两个岛组成,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清代岛上就设有卡伦,常年有清军驻守和巡逻。

  中苏友好时期,苏方人员经常上岛打草砍伐树木,中方也不加以阻挠。这就给苏方在以后视吴八老岛为苏联领土留下了隐患。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方妄图把吴八老岛归其所有,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为维护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我边防军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为了争夺吴八老岛的主权,中苏双方从拳打脚踢到苏军开枪打死在岛上巡逻的中国边防军,冲突越演越烈,大有大战一触即发之势。

  据统计,从1969年5月12日至9月6日,苏方共向我方进行2160个点射,1363个单发,共8191发子弹,射击最大纵深约1000多米。




  与之相对应,我方边防部队进行了回击,还组织民兵和知青上岛宣示主权。

  当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苏围绕珍宝岛战役上,很少有人知道中苏在吴八老岛上发生的激烈冲突。

  四十多年过去了,关于吴八老岛的主权争夺已成为历史,三合村老百姓继续耕种着岛上的土地,中国边防军不时上岛巡逻,还有人还在上面还建起了山庄,似有进行旅游开发的迹象。




  如果仅从旅游的角度考量,要不是没有那场争端,吴八老岛或许并没有太多的开发价值。因为这里远离城镇,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并且黑龙江对岸也没有大的城市和村落,实在看不出丝毫可以火爆的迹象。

  如果从生态游的角度考虑,吴八老岛和和附近的三合村倒是不错的旅游目的地。尤其是三合村,实在是很有意思。

  别看地处偏远,三合村却家家有冰箱,并且是不需要电源的原生态冰箱!




  三合村的原生态冰箱其实就是地窖,因里面存有常年不化的冰块,什么东西放在里面都能保鲜,不只是经济适用,还相当环保低炭,让城里人羡慕不已。

  除了不要电的冰箱,三合村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景象,就是每家院子里都竖着一根高高的木杆,上面晾晒着一串串大大小小从黑龙江里捕捞上的江鱼,构成了一道“鱼儿天上飘”的生动画面。

  这种高空晾晒的鱼干无需盐渍,绝对的自然风干,绝对的色泽白净,绝对的毫无异味,无论是蒸炸焖炖,都是极为难得的美味佳肴。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11日07:35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7: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19:神奇的五大连池


  第一次听说五大连池这个地名,是因为出产于该地带气带味的火山矿泉。

  初次品尝这种铁硅质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只觉得凉凉的,涩涩的,口感不是很好,但让人印象深刻。

  后来才慢慢知道,五大连池矿泉水的知名度极高,是蜚声中外的世界名泉,享有“神泉”、“圣水”的美誉,和法国的维希矿泉、俄罗斯北高加索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冷泉”,在民间已有上千年的医用、饮疗和洗疗历史,对康复疗养和人类的健康长寿具有神奇的功效。




  不过我是个讲究口感、不太注意保健的俗人,至今也不习惯五大连池矿泉水的味道。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喝一块钱的简装纯净水,也不轻易去碰价格昂贵的火山矿泉。

  扯远了,还是先说说五大连池这个地名的由来吧。

  这个地名与火山有关。据考证,这一地区有14个独立的火山锥和一系列盾状火山,最近一次喷发出现在1719年至1721年,地点在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溢流的熔岩在四个地方阻塞了流经此地的石龙江,形成了五个首尾相连的火山堰塞湖, “五大连池”由此得名。

  由于拥有极为丰富和保存完好的火山地貌,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课书”的五大连池获得两项世界级桂冠: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同时,它还是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中国矿泉水之乡,国家级称号达9项之多。




  作为欧亚大陆桥上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保健康疗、科学考察为一体的高含量、多功能、综合型国际旅游胜地,五大连池不仅在生态科学和地理物理发展史方面对人类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在自然美学和环境医学方面更具有独特的观赏及适用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度假休闲。

  我先后三次去过五大连池,两次陪外地客人,一次举家出游。三次火山之行,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第一次去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大概是2005年的秋天。

  当我第一次看到雄峻陡峭的山巅火口、波澜壮阔的翻花石海和造型奇绝的喷气锥碟,内心唯有震撼,彻底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为自己极度匮乏的地理常识羞愧不已。




  是的,首次接触这个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品类最齐全、状貌最典型的新老期火山地质地貌,除了觉得眼睛不够用之外,最深切的感受,莫过于“学无止境”这四个字。

  我们总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殊不知遇到火山地质地貌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点常识,连看热闹的资格也没有,简直就是“睁眼瞎”,只能像傻瓜一样发愣发呆。

  不过第一次五大连池之行也有收获,至少记住了“水往西边走,车往上坡跑,三伏赏冰雪,数九长绿草”的“四奇”,见识了“喝水能治病,洗泉把疾消,熔岩赛火炕,石头水上漂”的“四怪”。




  第二次去五大连池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学生新学年开始之前,我和妻儿及另外一家人相约前往。

  这一次,我变成了兼职导游,领着他们身穿短袖汗流浃背地爬上了老铁山火山口,裹上厚厚的棉衣游览了霜花似玉的熔岩冰洞,还尽情品尝了当地的各种美食。

  当年儿子不到8岁,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我一边当着导游,一边还要不时让他骑在脖子上欣赏远方的景色,苦并开心着,累并快乐着。

  今年7月中旬某天,我第三次来到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再次零距离感受了这里的秀山幽水和奇石异洞。




  到五大连池游玩,一定别忘了品尝一下这里纯天然、可直饮的矿泉水。

  这方面,景区作了特别安排,设有专门的取水点。外地游客到了这里,一般会采取统一的动作:倒掉瓶里的矿泉水或纯净水,到取水的地方接上半瓶带气带味的火山冷泉,先喝上几口,再把瓶子接满,带上车继续享用。

  这是未经任何加工的直涌泉,必须快速喝掉,否则用不了多久,塑料瓶里的火山矿泉水就会逐渐氧化,由无色变浑浊,继而变成红褐色,直至无法饮用。

  为了防止矿泉氧化变质,到五大连池疗养的人们提着装开水的暖瓶前往取水,之后拎回房间或洗温泉的地方,气定神闲地尽享冷泉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15日06:42于沈水之阳

签到天数: 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8: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畅游龙江之20:难忘的美溪金沙河漂流


  虽然至今只有一次漂流体验,但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件让人上瘾的游乐活动。

  其实不只我,包括我那同样只有一次漂流经历的老婆,说起漂流就两眼放光,时不时的还提议再去感受一下漂流的乐趣。

  这一切,都源于2006年夏天在伊春美溪金沙河的那次充满新奇和欢乐的漂流之旅。

  地处小兴安岭腹地的伊春河流众多,曾经举办过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授予“中国自然水域漂流之乡”的称号。

  也就是说,伊春可供漂流的河流不少,但名气最大的,当数位于美溪区境内的金沙河。

  我不知道美溪这个地名从何而来,也许与美丽的金沙河有关吧。




  公开的宣传资料这样介绍金沙河:金沙河漂流河段全长65公里,水面最大宽度50米,平均水深1.5米,由西向东,蜿蜒自如,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溪水澄清,“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真可谓“曲曲含异趣,湾湾藏佳景,山耸千层青翡翠,溪摇万顷碧琉璃”。

  实在地讲,可能是当时把全部心思都用在整人和打水仗上面的缘故,对于金沙河本身和两岸的秀美风景,我实在没有多大印象,只记得河面不是很宽,河水不是很深,但水流却比较湍急,并且露出水面的石头比较多。




  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漂流的风险性和趣味性,弄不好就会人仰筏翻,橡皮筏底儿朝天,人则跌翻水中成为落汤鸡。加上一阵高过一阵的叫好声和惊呼声,漂流的乐趣就这样被无限放大,似乎可以充溢整个山林和河流。

  我们到金沙河漂流那天,阳光炽热,水温适宜,正是漂流的好时节。

  到了出发点,登上橡皮筏之前,每个人穿上了桔红色的救生衣,还人手一个塑料盆或水瓢,一个个喜笑颜开,全都做好了打水仗的准备。




  漂流是成人和少年的游戏,拒绝身高低于1.2米的小朋友参加。因为这个缘故,当年不到六岁的儿子只能微笑着眼巴巴地看着我和他妈妈上了橡皮筏,之后乘车去终点迎候我们。

  比儿子小两岁的那个小男孩就没这么淡定了,说啥不让他妈妈下水。我看情形不妙,拿出大人的架式把他一顿猛训,终于让这小子哭着上了车,他那爱玩的年轻妈妈才得以下河尽享漂流的乐趣。

  一切准备就绪,我和老婆坐在同一只橡皮筏里,被工作人员推离了河岸,开始在河水的作用下顺流而下。  想来都是初次漂流的缘故,刚开始,分散在几只橡皮筏上的同伴们都很矜持,一个个危襟正坐,不像是开心来了,倒像是开会一样一本正经。而在我们附近的河水里,别的游客早已开始相互进行攻击,一个个兴奋得不得了。




  为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我从河中舀起一盆水,趁老婆不注意,从后面下手,一下子浇了她个透心凉。老婆的惊叫声顿时响起,之后是疯狂反扑和报复。

  见我们两口子玩得不亦乐乎,同伴们也一下子放松起来,开始互打水仗,一个个都变得乐不可支起来。

  刚开始,我们的战斗只局限于在同伴之间,基本上以单只橡皮筏为战斗单元,一会儿互为敌人相互进攻,一会儿又形成联盟攻击别人,时而敌我分明,时而敌我不分。  后来觉得熟人之间打仗不过瘾,开始组团挑逗那些完全陌生的游人,只要有人应战,我们几只橡皮筏一哄而上,连撞带掀,瓢盆并用,再加上从天而降的水攻,不把人家打个人仰筏翻绝不罢休。




  因为过于投入,有好次,我都失去重心,四脚朝天地摔进金沙河里,在几经扑腾和喝了数口河水之后,再手忙脚乱不得章法往橡皮筏爬,往往要滑落水中好几个回合,才能顺利地爬上橡皮筏。

  天高云淡2012年11月21日07:03于沈水之阳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