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

[复制链接]
分享到:
发表于 2012-12-24 08: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昭西陵是清朝入关第一帝顺治的生母——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墓主人是清东陵所葬的161人中辈份最高的一位,昭西陵座落在顺治孝陵以南五公里的风水墙外,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初称暂安奉殿,为停放孝庄文皇后棺椁的地方,经过37年的风风雨雨,至雍正二年才修完地宫。雍正三年孝庄文皇后入葬,始定陵名为昭西陵,建筑布局颇具特色。
   我国在西周时,就开始出现国君夫妻合葬的现象,流传千古不变。孝庄文皇后理应随夫合葬于盛京之昭陵。
   然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玄烨却向诸王大臣等下了这样一道谕旨:“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城,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圣祖实录》卷132,第430页)玄烨一时手足无措。当时顺治帝孝陵已占据了陵区之内至尊地位,按《周礼》所言“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以后的陵寝都要安排在孝陵两侧。孝庄作为顺治帝生母,无论把她葬在陵区之内任何地点,都卑于孝陵,都与其辈份不相适宜。圣祖考虑再三,也定不下来,只得将大红门外东侧定为孝庄文皇后的临时安葬地。
    孝庄皇后生前,玄烨曾特地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建了一座寝宫,孝庄皇后搬进新居后,感到非常舒适,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此宫。可是居住未久,孝庄皇后就病死了。为了表示孝心,让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遂心,玄烨下令将这座新建寝宫拆运到遵化昌瑞山暂安奉殿处按原样重建。玄烨对暂安奉殿工程非常重视,从各部院选调精明强干的官员组成工程事务处。从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等许多关键环节,玄烨都详加指示。在拆卸、运送寝宫材料时,玄烨叮嘱负责工程的官员,要妥善保护好各构件,毋致缺损。在破土开槽时,玄烨一再告诫,现在天气严寒,施工不便,一定要做到基址牢固。在玄烨的关注和指导下,暂安奉殿工程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开工,经过紧张施工,到三月底全工告竣,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可谓神速。暂安奉殿是一组建筑,主要有宫门、享殿、暂安永设殿等,周围环以围墙。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初七日,玄烨亲自护送孝庄皇后梓宫奉移昌瑞山,当月十九日正式将梓宫安奉殿内,并封掩起来。玄烨生前始终未能解决孝庄皇后的建陵问题。胤禛即位后,一些大臣提议为孝庄皇后建陵。胤禛认为自孝庄皇后暂安以来,国运昌盛,皇家子孙繁衍兴旺,这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确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兴工改建,同年十一月底竣工,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皇后的梓宫葬入地宫。
    清太宗皇太极的陵位于沈阳北部,叫昭陵,孝庄后是太宗的皇后,她的陵在总体方位上又位于昭陵之西,根据清代皇后陵的命名方法,孝庄后的陵遂命为“昭西陵”。为表示昭西陵与东北的昭陵是同一体系,与东陵有别,昭西陵建在风水墙以外,以示区别。又因大红门外东侧地势较高,土质好,而又居左位之尊,加之谒陵方便,最先拜见足以体现其辈份最高,故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外东侧。
    孝庄皇后梓宫在暂安奉殿历经两朝,前后达37年,停灵时间如此之长,在有清一代是唯一的一例。昭西陵的历史如果从它的前身暂安奉殿算起,在清代皇后陵中也是最悠久的。
孝庄像
昭西陵由北朝南,其建筑布局如下:地宫之上建宝顶,宝顶周围建宝城,前方建方城,方城上建明楼,方城前是石五供。五供前是隆恩殿,殿两侧各有1座陵寝门。殿前为东西配殿。配殿南为东西燎炉。再前正中为3座琉璃花门,花门前为隆恩门。门外东西值班房各1座,东西朝房各1座,前面正中为神道碑亭,再前为东西下马碑。陵东侧有1座神厨库,座东朝西。内建神厨1、神库2、省牲亭1、环以围墙,西面有门1座。两道围墙中,内围墙的南门是琉璃花门,外围墙的前门为隆恩门。
    昭西陵的建筑有许多独特之处,为其他后陵所无。
    一是重檐庑殿顶的大殿。清代陵寝,无论是帝、后陵,还是妃园寝,大殿都是歇山顶,只有单檐、重檐之别,唯独昭西陵大殿是庑殿顶。庑殿顶是古建筑中最尊贵、最高级的形式,从这里也体现了墓主人的地位。
    二是两重围墙。清代所有陵寝的周围只建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有内外两道围墙,成为清陵中的孤例。
    三是三座门建在大殿前。三座门作为陵寝门,都建在陵寝的大殿后面,成为前朝和后寝的分界,而昭西陵却将三座门建在了大殿的前面,进了隆恩门以后,迎面就是三座门。三座门成了昭西陵第二道围墙的大门。
    四是无马槽沟和桥涵之设。清代陵寝大都依山而建。为了防止山水冲刷陵寝,在陵寝的两侧及前面开挖又宽又深的马槽沟。一些皇帝陵内还开挖了玉带河,以排除院内雨水。而昭西陵内外既无任何沟河,也无桥梁、涵洞之设。
    昭西陵的以上四点都是清代其他陵寝所没有的。另外,昭西陵还有两点对后世的清陵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先例。一是将陵寝门分建在大殿两旁。后来的裕妃园寝、昌妃园寝、宝华峪妃园寝以及一些公主园寝均仿此制。二是建神道碑亭。因清代皇后陵都近依皇帝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容易判别其隶属关系,也容易知道内葬人是谁,所以一般皇后陵都不建神道碑亭。而昭西陵与昭陵远隔千里,难以使人判明两陵的关系,也不易知道墓主人是谁,故建神道碑亭一座,以弥补上述不足。自开此先例后,给150年后的慈禧为她的陵寝建神道碑亭找到了口实和根据。1873在营建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时,都仿照昭西陵,建了神道碑亭。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嫩江流域科尔沁大草原上的一个蒙古贵族的家庭里,她的祖父莽古济,清朝追封和硕福亲王。父亲寨桑,封和硕忠亲王。科尔沁是漠南蒙古一个较强的部落。
    布木布泰一家3人嫁给了皇太极。姑姑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四月与皇太极成亲,后来被封为孝端文皇后,努尔哈赤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13岁的布木布泰由父母专程护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又过了9年,即皇太极天聪八年,她的26岁的姐姐也嫁给了皇太极,姐姐后来被封为宸妃,很是得宠。
    布木布泰于崇德元年十月初十日(1654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一生生有3女1子,即皇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皇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皇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均下嫁给蒙古王公世家。1子即崇德三年所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
    皇太极死时,庄妃只有32岁,她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了皇位。庄妃“母以子贵”被尊为皇太后,康熙年间晋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甍,卒年75岁,其谥号全称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综观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历任3朝,辅立两帝,在清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妥善解决择君危机。皇太极死后,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皇位继承人的遗嘱,因此在清朝皇宫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她以后宫之尊,使亲生子福临登上皇帝宝座。从而维护了满洲团结,加强了满蒙联合,这是清军入主中原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是辅佐福临年少新政。她为少年皇帝制订“作君文则”,劝阻他的轻举妄动,使顺治朝为巩固清朝政权做出贡献。三是培育扶植清代最杰出的康熙皇帝。福临死后,她选定玄烨继承皇位,亲自抚养、培育,使之成为清代乃至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