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退伍军人的回忆:我的路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2-19 13: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1244309.jpg


编辑:兵心网   作者:BIGMAN   来源:博客


军人,从梦想到现实之间     


                        我的路--军人篇之一

    听老妈说:"你小时候在房里呆不住,就愿意出去,闹起来没
完没了,只要一抱到带枪的军人旁边,马上就会笑出来!" 不管是
不是真的,反正从1969年16岁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直至今天,
我的内心深处就从没有脱离过"我是一个兵"的感觉。

    尽管脱下军装已经30多年了,尽管身份从勘测工人,设计院干部,大学生到公司经理,甚至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欧洲官员...。尽管行头从粗布的工作服到笔挺的西装;尽管同事从工人,知识分子到公司老总,甚至或长或短与之打过交道的老外们....只要共事一段时间,彼此熟悉到可以聊些公务之外的话题的时候。总会听到来自对方一个不经意的,但又很肯定的猜测,或是类似的询问。"你当过兵吧?","你是军人?" "你怎么知道的?" 答案也几乎差不多:“一看就知道!”看来,不论国籍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世人对军人的识别依据差别不大!

    若论起"军姿军容","坐姿站相",连我自己都很惭愧。除了第一年在连队当通讯员,还算说的过去。自从被调到司令部当电台报务员以后,常因军帽戴不正,风纪扣敞开着,军装袖子挽着,腰背挺不直"等等"仪表着装"不符条例规定,被值勤官甚至有一次被梁副参谋长,当着众人现场纠正。也算是"小有名气"吧...。

   再说起“军功战绩”,“立功受奖”,熟悉那个时代"军情"的人都明白。一个只评上过一年五好战士;因白天违反补休规定打球,半夜值班时磕睡,未能按时开通无线电联络而挨批;一个因为台长“连电压都不懂”而不服从“管理”,甚至故意“恶做剧”出他的"洋像";一个曾与小车班的战友合伙用手提包"预分"食堂的元宵,在机房用脸盆白煮从连里"搞"来的驴肉;一个服役五年,直到交上退伍报告,才被"勉强"批准入党的士兵......实在不是个值得“自豪”的好兵。

    脱下军装,参加工作后。为了"向工人阶级学习"或与单位的同事们"打成一片",我也曾多次尝试着寻找或消除一下身上的"兵味"。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再费那个劲了。因为每当想到“兵”,这个看似简单的字眼,总是能让我联想起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不仅仅是我自己,还有我们这一代!还有我们的上一代.....!
  
    记得那是1969年春节刚过,应该是著名的"珍宝岛"枪响之后的第六天清早。未满17岁,1.72米,102斤,穿2#军装还显肥大的我。揣着父亲专门为我买的一支“英雄牌铱金笔。冒着漫天大雪,和75名来自北京三个中学的"满怀豪情"的"新兵蛋子们"。从北京站登上一节另挂在客车后面的车厢,向着北方,开始了"热血男儿"的从军历程。一路歌声,一路誓言,一路兴奋,难以合眼。。。直至第二天凌晨。全体被"稀里糊涂"地拉到了一个寒风呼啸,沙石打得车窗辟啪作响的地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临行前,大家都听说要去沈阳空军。那里应该是白雪皑皑的一派北国风光!从没听说有这么大的风沙呀?
   
    这是当时去学校接兵的胡参谋亲口说的,他本人就是沈阳空军通讯总站的。在“入伍前教育”的时候,他曾反复告诫我们:“你们即将去的地方是咱们国家最寒冷的地方,也是与“苏修”最近,边境线最长,形势最紧张的地方。他们在边境上调集重兵对我们虎视眈眈已经很长时间了。早在“珍宝岛”边境冲突爆发之前,小的边境摩擦几乎时时处处都在发生着。。。。但是,我们通讯总站在沈阳空军大院里,离边境还远的很,条件很好!一定要告诉家长放心!云云”
   
    不知道别人放不放心,我的家长不会有问题。一来,他们对东北的了解,比胡参谋要多的多。二来,他们当时也顾不了这些了。

    听母亲说:“那时,父亲正因“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在受“群众专政”,还没“过关”。这事还真差点影响了对我的“政治”审查。记得当时,我和另一个同学临体检时猛吃了一顿,才勉强超过100斤。体检合格后就开始“政审”了。当得知,第一批通过的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时,我赶紧跑到征兵办公室询问。果然,我的“初审”没通过!一急之下,我掏出手绢,当场咬破手指,在上面写上“我要当兵”四个字,还加了个大大的“!”。往桌子上一按,撂了一句:“不让我当兵,你们要后悔一辈子!”说完,甩门而去…。

    那天,我跑到离家不远的日坛公园。在刚下过雪的树林里,一个人呆坐了很久,很久。也想了很多,很多。我想起“文革”期间,送串联来北京的弟弟回安徽芜湖的爷爷奶奶处“复课闹革命”。那时,北京正在抓“联动”分子,父母担心我被扯进去。就找了这么个理由,让我顺便把自己也“转移”了过去。一路辗转就不说了。见到爷爷,交上父亲写的“介绍信”,爷爷就开始给我“安排任务”了。首先把带去的学生证,“红卫兵”证,袖章等一律“上缴”给奶奶保管。其他事情,明天再说。

    第二天,我被叫到他的书房,见到迎面墙上挂着一幅中堂,上书“梅花欢喜满天雪,冻死蒼蝇未足奇!”下注:“许生同志”,落款郭沫若。(那是1964年,爷爷在黄山养病期间与郭老往来的纪念) 在此前只是听父亲说过,爷爷写的一手好毛笔字,他的习字规矩即使在长期的戎马生涯时也没有受到影响.据说在皖南民间还有些流传,但可惜的是,我至今没有能够亲眼见到.以前还小不懂这些,只知道缠着爷爷的警卫员小孙叔叔,要打枪。直闹的他带我到后院,真往井里开了一枪。当时把耳朵震的嗖的一声,人也傻了。看我那样,他赶紧连哄带吓的不许我告诉爷爷,才算罢休。后来,打枪的事被爷爷晓得了,好一顿批。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中堂"左侧,1966年,周总理访问非洲时,与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及驻坦各机构人员在使馆合影.
   是年,何英为大使,父亲为中国援坦农业专家组长.在此之前,总理刚刚亲自教并指挥大家学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右侧,坦方总统卡鲁姆,副手卡瓦瓦与父亲及专家组成员在总统府合影.

    现在,面对这幅字,不由得对爷爷产生了新一层的敬重。“字写的如何啊?”“当然了!”我不懂,仅凭直觉说。“欢喜写吗?”这引发了我儿时的小心思。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周两节“大字课”,开始“描红模”,五年级以后改为“临帖”。我的第一本帖子叫《玄秘塔碑柳公权拓帖》,是父亲进城时带回的。之所以至今记忆犹新,是因为当时一下就被封面上那高深难解的名字,古拙精致的装楨,和内页中那些以黑色为底,斑驳残缺的白色繁体大字所震慑,所吸引了。只可惜当时的老师只让尽量摹仿,并未对我所感兴趣的那些多做涉及。如今想想也是,每周两节课,对于一帮十一,二岁的孩子。又有什么能讲呢?不把墨汁抹的“满世界”就不错了。

   “欢喜!”真的欢喜!看到爷爷面露开心的笑容,我也感受到自66年“停课闹革命以来”少有的温欣。和记忆中的大字老师不同,爷爷上课先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的来历,出处,真伪优劣,鉴赏常识,个中乐趣开始。再谈研墨,铺纸,舔笔,持握之技。进而提,捻,顿,挑等用笔之法以及正头,净心,凝神,屏息等书外之道。真到我开始写字时,他却到外边浇花修草去了。对我的“作品”,他除了微笑着说:“不慌,慢慢来!”并无当场画圈,批字,评点,打分之举。只是叮嘱要依次收好。就下课了....
   
    下午,等爷爷“小靠一隙”起身后,或带我出去“逛趟子”(用现在的话叫"观光")。一路之上随见随讲,古今轶事,风物人情,典故传说,街名巷考.....无所不包。说来也怪,那些似懂非懂的,“四旧”的东西。对一个从“大北京”来的十四,五岁的“红卫兵”来说,不但不反感,反而兴趣愈浓!

    若逢天阴下雨,爷爷就在书房里,右手托个小小的细白瓷壶,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夹着根“大前门”,(他的食指在战争年代被枪打断了“手筋”,伸不开了)仰坐在沙发之上。再细细指点我如何取茶桶子,拿茶叶子,盖桶盖子,提茶炊子....直到倒开水,晃盏子,盖盏盖,泡好一盏绿茶。还嘱咐说“喝茶,不能像你们灌凉水那样,咚,咚几下了事。要先盖上盖子等一歇,然后再用盖子把茶叶子向外慢慢拨过去。见到有微绿色茶汁了,才可以。喝茶时要小口,少饮,细品,慢琢。。。以后我还要听你说说,我的各种茶的味道有何不同!" 这才让我坐在一旁稍矮些的红木椅上,开始“咶家里事”。

    大约在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时期,南方到处正闹“洪杨乱”。一个老奶奶挑着一付箩筐,筐里一头藏着个男孩儿。从长江南岸搭渡船,在江北无为一带上岸,一直走到现在的巢湖地区庐江县境内,才落下脚来,靠四乡讨饭为生。孩子稍稍长大以后,老奶奶就故去了。由于当时那男孩儿还小,只知道那个带他的老奶奶说:他姓许,是江南歙县一家大户的独苗。家中按“道,德,文,章,学,正,关,光...”排字。到爷爷这一代时,已是“章”字辈了,家境才算略有余钱。他是第一个被送到私塾读书的,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的爷爷已经参加了共产党,在“皖江抗日根据地”所处的巢湖地区开展抗日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受到重创的新四军急缺干部。象爷爷这样的“知识分子”立刻被调入新四军,任"和含支队"的营教导员,后来任安徽副省长的马长炎是支队长。北上抗日时,被整编为新四军7师21旅.....抗战胜利后,倂入陈毅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即闻名中外的“三野”。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121244369.jpg


二排居中:爷爷,右后侧:奶奶


    爷爷去部队后,家里只有奶奶带着父亲和弟弟妹妹艰苦度日。由于不堪日,伪势力的追杀迫害,弟弟和妹妹相继过世。为了保住许家最后的“根”,奶奶带着当时年仅12岁的父亲,在乡亲们的掩护下逃离了家乡。一边东躲西藏,一边四处打听爷爷所在部队的去向。爷爷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带着一个连前去营救。当晚,在一个村子里宿营时,与一伙日伪军遭遇了。爷爷说:“那晚刚摸进村子,就发现对面有不少人往这边来。漆黑麻乌的,也搞不清多少人。只听到皮鞋咵咵响,马上晓得碰上日本人鬼子了。”躲是躲不及了!“打他小狗日的!”一声令下“长短枪一齐开火,趁着敌人还没反应过来,赶快掉头就跑!”我一听急了:“干嘛跑啊?”他说:“要不是着急去接你爸爸,我非狠狠干他一家伙!”

    后来听父亲讲,他和奶奶在躲藏了十几天后,终于找到了爷爷,跟着去了根据地。但是由于私自把队伍拉出去,还有几个“挂彩”的,爷爷还受了处分。他们跑走后,敌人把老家的姑奶奶等亲戚抓走,蹲了“班房”,受尽折磨....“咱这一家能有今天!老姑奶奶有功啊!”从那以后,每当去安徽,我总要专门去看望她老人家。尽管经历了那么多苦难,但她至今仍然头发乌黑,清清朗朗,酥糖照吃,嗓门响亮。人常说,历经大难,必有后福!我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左起:年已近百的姑奶奶,"重重"母子,母亲及小姑夫妇


    1940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由于形势复杂,日,伪,顽各种势力交错。部队天天要到处行军,打仗。父亲被送到当时新四军办的“皖江联合中学校”(简称“联中”,据说其性质相当于“抗大”)在那里,和各部队来的青年人一起学习文化,军事,马列主义。同时还参加各项抗日工作,入了党。用现在的话叫正式“参加革命”。

    从“联中”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祖父的叔伯弟弟许可夫二爷爷所在的新四军某部,叔侄二人生死并肩,投入到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搏斗中。对于可夫二爷,父亲曾几次动情地说:"那时与爷爷奶奶已很难见面,因此可夫爷爷既给了我父亲的关爱,又是我革命的带路人.我之所以能被安排给马长炎旅长作秘书,与他的帮助和教育是分不开的!他是我心中永远敬重的亲人和领导! "
    从江南打到山东后,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整编,由于原有的建制被彻底打乱.父亲与爷爷奶奶从此失去联系,互相间生死不明(冯小刚的"集结号"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是真实的) 顾不得寻找亲人,为了组建人民空军,他又奉调从三野辗转到东北.三年后,又与母亲一起告别了那里的亲人,随四野大军一起入山海关,过济南,宿南京,到武汉....在南下行程中,父亲才匆匆在解放日报上发了一封向爷爷奶奶报平安的短信.由于当时部队仍在向南继续推进中,无法确定终点在何处.因此,当已返回到安徽的爷爷奶奶得知父亲仍然活着的消息,喜出望外.还是无法去信联系.直到1950年,父母到达江西后,才终于在赣州再次重逢.自46年以后的五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800万"蒋匪军"被消灭.而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亲身参与了这场中国历史上最残酷,最大规模的浴血拼杀后,居然"完整无缺"的再次相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141970015.jpg

    1950年,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在江西赣州团聚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我们的父辈就是唱着这首歌,完成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
    “枪杆握的紧,眼睛看得清。敌人敢胆侵犯,坚决把他消灭净!”现在,该轮到我们这一代,唱着这支军歌上战场了!可是却。。。为什么?
    那一晚回到家时,看到父亲还在灯下在写着什么(那时,他已被解除“隔离反省”,可以回家写检查了)见到他那探询的目光,为了让他放心,我撒谎了。。。。可那也确实是我的心声!没问题,这个兵是当定了!

    在经过难熬的等待之后,据说鉴于我的现实表现....终于被批准入伍了。但是,我被告知“到部队后还要注意加强思想改造,随时准备接受考察!否则,还有可能被退回!”比起直接去陕北,云南,内蒙,北大荒.....的那些同龄人们,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不过后来, 真有人临上火车了,还被迫扒下了军装,哭着与我们握手告别!也有人在到了部队后,因为在“文革”中的问题被遣送回去了。

    关于东北,我的母亲就是吉林乌拉街的, 满族正黄旗的后裔.从她和东北的亲戚口中,从“林海雪原”小说里。我从小就对那片神奇的土地心驰神往了,虽然仅仅在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去过一趟.等于没去!

    至于父亲,他早在1946年小日本投降不久,就从地处华东鱼米之乡的“三野”被调往东北牡丹江,准备在那里筹建空军的第一所航校。60年代曾有一部电影“长空比翼”就是写那段故事的。当时他才十九岁,但已是有多年战斗经历的“老兵”了。刚刚打跑了小日本,正在山东准备“消灭蒋匪军,解放全中国!”的最后决战,就接到前往东北的命令。当时。沈阳,长春等必经之路已被国民党部队重兵占据,根本过不去。他和三野以及全军各部队选调的“精英”500多人,只能先集中到山东沿海,再从那里乘渔船绕到朝鲜南部的仁川。(也就是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登陆的地方。)

签到天数: 11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2-19 13: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好的军旅故事,八一故事网www.81.gs不错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121244369.jpg

     在吉林                                     在丰满特区

    仁川上岸后,他们见到了真实的“外国”,由于刚刚从日本侵略者的长期奴役,蹂躏中解放出来。那时的朝鲜是满目废墟,一片狼籍。 经从中国“抗联”回国的金日成派人带路,他们一路穿汉城,走平壤,翻越白头山,从最北部跨过图门江,终于又回到了祖国,到达当时还是辽吉省的延吉,珲暙地区。由于形势复杂,敌,匪,日各类残余势力捣乱,国共两军反复“拉锯”。原定的校址遭到破坏,新校址又一时难定。为了这批“精英”的安全,更是为了保护好人民空军的未来。他们奉命留在当时已是解放区的延边地区待命。当时,那里一方面要迅速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一方面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扩充“四野”兵力,肃清各路土匪势力,建立民主政权,准备与东北“剿总”的最后一战。还要尽快恢复被日本人破坏的铁路,电站等工业设施。任务极其繁重,人力极其缺乏。小说“林海雪原”就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描述。

    由于与华北地区交通隔绝,一时不可能得到大量补充。在危机情况下,时任辽吉省委书记兼辽吉军区政委的陶铸开始打起这批“精英”的主意。经过反复工作,父亲被留下并立刻被任命为丰满特区区委书记。下辖一高炮营,一工兵营加警卫连,马不停蹄地展开了遭到日本人严重破坏的"小丰满水电站"的抢修工作。
    “生死攸关!”这是当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辽吉省军区司令员,一位在东北抗日时期与杨敬宇齐名,曾任“抗联”副总司令的周保中,在当面向父亲下达命令时说的!“限三天时间给我发电,完不成任务...?”啪的一声,一支铮亮的“伯朗宁”被狠狠的拍在了桌子上,“提头来见!”这就是军令!如山倒!!

    不用说,丰满水电站是按期修复,发电了。否则就没有今天的我了...但那是经过了怎样惊心动魄的72个小时啊....?! 控制间被炸毁,闸门升降失灵,发电机房被水淹没,中日技师和工人非死既伤,能动的也东奔西散。加之备用设备残缺,替换材料不足....! 还有处于蓄水极限的大坝! 还有松花江下游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只有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军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说到激动处,父亲进一步强调说:"连被抓回来,参加抢修的小日本子,也佩服得向我们这群“土八路”深深鞠躬!"
    为了祖国的解放,父辈付出了他们全部的代价!创造出连敌人都佩服的奇迹!他们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后代!如今,该轮到我们了。。。等着瞧吧!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前排左起: 祖父,祖母,我,母亲,许学奎叔叔.许章达四爷爷

       后排左起:父亲的警卫员小李,许华中爷爷,父亲,许可夫二爷爷(许学奎之父),爷爷的警卫员沙维青

    火车减慢了速度,大家开始手忙脚乱地收拾行装。因为是另挂的车厢,也不知到哪了? "银川"!听到先下车的人在大喊,我赶紧从小学地理课的模糊记忆中搜索,大致判定这应该是在八达岭长城以外,西北方向上比张家口还远的地方,似乎是宁夏。那是因为我曾在红卫兵串联时到过张家口。原准备去更远的内蒙大草原骑马的,后因越走越荒凉,车上又充满羊膻味,实在坚持不住才在张家口下车返回了。

    从温暖的车箱中跳到石渣路基上的那一刻开始,顶着平生第一次领略的风沙, 如小说中描述的"刺骨般"的严寒。我举目四望,远处隐约可见一排敞棚军车,此外的一切都笼罩在西北寒冬时清晨的混沌之中,火车的余音在寒风中逐渐消逝。似乎在梦中, 又好像是那本"复活"所描述过的情景....连心情都是那么“相似”。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伴随着对周围陌生世界毫无心理准备的体验...头脑中一片空白,身体也随之变得木然了。从周围人们的脸上也找不到任何答案...直到耳边响起尖利的哨声。看到队伍开始向军车走去,我也挪动着有点发僵的脚步跟了上去。从军车上传来震耳的锣鼓声中, 我开始回到现实,开始找到了全新的感觉...“银川就银川,管他娘的。。。能打仗就行!”我们爬上军车, 紧紧靠在一起,奔向那个能见到枪炮,战斗机的地方。
    车队顶着呼啸的寒风和迷眼的黄沙,沿着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一直向西急驰。沿途没有人,也没有其它车辆。路边没有房屋,也没有树木,只有一蓬蓬低矮稀疏的草堆,有人说叫骆驼刺。还有大大小小的深褐色石头,散布在远近,又有人说是戈壁滩。此外,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就只有一个字---"冷"!穿过肥大的棉衣,钻过里边的绒衣,直达骨头缝里。之前从未领教过,以后也再没有感受过的,真正的,纯粹的冷!正是那样的冷, 让我一下就明白了皮军帽上扣着的那块半个巴掌大小的栽绒条的作用。把它横扣在两个放下的帽耳之间,冷风吹不到鼻子了,呼吸顿时轻松了许多。想到此前的百思不得其解,我不禁暗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起来难以琢磨,不可理解,那是因为还没有亲身经历。坚固,实用,其貌不扬。这就是军用品与民用品的区别!一种渴求挑战的自信开始复苏,并且随着目的地的临近越来越强烈!人生的道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突然想起“我的大学”,那个背着行囊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艰难跋涉,苦苦探寻的高尔基。。。

    终于到了,心中已描画了多少次的军营! 听说就在贺兰山主峰下的山坡上。当车依次停住后.我举目四望,周围并没有见到整齐的营房和气派的大门,也没有飞机,加油车,牵引车一类心目中的空军必备的设施,甚至连飞行员或者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真正军人也见不到。只有不远处望不见顶的贺兰山主峰,和四周山坡上散布的一些说不上干什么用的低矮的建筑。后来得知,其中有些还是半地下的窝棚。间或可见从这些建筑中,不时进出着一些,或一小队身着旧黄棉军装的"人们",是工人? 又不像...! 大概军营还在山坡那边吧?

    正在东张西望地猜测时,车下有人大喝:"全体带背包下车!"接着:"成四路纵队集合!立正!向右看--齐! 原地--坐下!" 坐哪呢?没有坐椅,连平地也没有。只好学着别人的样子,不情愿的把崭新的背包放到沙土地上. 当我们在背包上坐下后,才看到前方已站了一排系人造革腰带的军人,那可是当时干部与战士的主要的区别标志。正在议论着,听到其中一个大声宣布:"欢迎北京的新兵同志们加入空军工程兵第X总队.下面请念到名字的同志,带上背包出列!"
    这就是我的军人梦开始的地方,但是军营在哪里呢?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3: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121244323.jpg    121244330.jpg

     从理想到现实的军人


本文后记:
         为了对前辈所经历的那段历史的尊重,也为了克尽我们这代人的职责,更为了告慰下一代!
         特将至今健在的姑奶奶口述的回忆和有关的资料整理于后.以供查证.后续同!

资料一: 姑奶奶的回忆
    (当我提起爷爷走后的这段历史时,姑奶奶显得很激动,于是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当然是在我随时提问时才会走入正题。      —平凡注)

    姑奶奶说:你爷爷(调到新四军)先走了,(由于敌人迫害,无法生存)奶奶后来也要走。当时,你爸爸才12岁(其他弟妹都已不在了,因此他)哭着闹着要和你奶奶一起走,(鉴于当时形势危险,为防意外)你奶奶对你爸爸说:“我先去,然后回来接你。”你爸爸还是哭,后来还是地方党(地下党)看你爸爸哭得可怜。(留下也有危险。故)劝你奶奶带他去吧,奶奶才同意并带走了你爸爸。好像是去了无为县(皖江根据地一带) 她们走后,国民党就开始扫荡。扬言要抓许孝康(爷爷姓许,名生,字孝康)的妹妹 ,就是我嘛(许国秀)!那天还是姐夫(叫周君伯,是许杰的姐夫)送信给我,我就开始到处跑。胡翠芳(当时中共庐江县一负责人的妻子)对我说:“我们两个分开跑!”她让我往山上跑,她是为了保护我 。我先跑到山上,后来又跑到了五、六家亲戚家躲藏,家里的东西被国民党搜得精光。(直到)后来我跑到章达家。(许章达四爷爷,当时受爷爷指派。以保长身份从事地下工作)他出主意帮我登报,(声明)与你爷爷断绝关系。那以后我才敢回家。想起那段可怜时光,我腿都打颤。(说到这儿姑奶奶已是眼泪汪汪-平凡注)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要在谁家抓到我。那这一家人全都得没命了。还好没有抓到。
    但章华(许章华,爷爷最亲密的叔伯兄弟和革命工作者.因挺身而出,保护了姑奶奶而)被抓走坐了班房,他们(国民党)用筷子夹他的手指,受了不少罪。后来放他出来,是要(跟着)他找你爷爷和你爸爸的二叔,就是可夫(许可夫二爷爷),(他)也是章华的哥哥。他(被放出来后)到处找,(最后)还是找到了。但不敢说(实情),就(欺骗敌人)说没找到。时间一长,老找不到也就算了。
    (49年初,为准备渡江战役)南下时,你爷爷(和奶奶在鲁南战役后,从山东)打回来了。在界河(老家不远的一条河)和沙为清(爷爷的警卫员)一道回来的,还带回一匹白马。你爷爷让你奶奶骑着白马(携带着一部分经费和文件)先回家(乡一带),你爷爷和沙为青回河对面拿行李什么东西(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这时国民党(追)来了,(逃)跑时你奶奶从马上摔下来(她顺势把装文件经费的口袋藏到草丛里),后被国民党抓到合肥坐班房。国民党说你奶奶是新四军首长的老婆,(把她倒捆着吊到房梁上几天几夜,致使她的手腕残废)要她说出你爷爷的去处。你奶奶(坚持)说她家里穷得要命,没得吃,出来帮人补袜子,补衣服,没敢说实话。后来(渡江战役进行中,敌人的)飞机扔炸弹(误)把牢门炸开了,你奶奶才跑出来。可怜就到处讨饭,最后逃到我的姑妈家(住在江北山里)。姑妈的儿子送信给我们,说我嫂子回来了,我们才知道(她的下落)。但你奶奶(当时为确保文件经费安全)一直不敢回来。直到国民党跑了,(同年5月,渡江战役后,庐江一带)解放了,你爷爷才把你奶奶接回来(见爷爷奶奶合影)。大概没多长时间,(部队)已经南下了嘛!
       我记得你爸爸是土改那年(19853年3月,从江西调中央农村工作部途经安徽)才回来的。带了你妈妈和才六个月的大一凡,还带了一个警卫员。你爷爷回来时,也带了一个警卫员。老乡们当时都跑出来看,看你爷爷父子两个都带了个警卫员,那时好威风!(姑奶奶这时的笑是真开心,可以想象出她当时的心情。总算都活着回来了,苦没有白吃! -平凡注)

注:以上文字是平凡于2008年6月14日在安徽宣城姑奶奶家中,根据她的亲口讲述记录整理的。()中文字除署名外是我综合爷爷奶奶和父亲此前的多次讲述,整理后添加的。情节无大出入。

签到天数: 41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14: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21244309.jpg

资料二: 爷爷奶奶

       我的路--军人篇之一
           1949年于安徽.据爷爷说,为了这张与奶奶的合影,爷爷特意搞了一套新军装.
       还不如旧的合身.像个"新兵娃娃"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