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注册 登录
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返回首页

泾渭居士的个人空间 http://www.08681.com/?19461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乾县饮食文化 ---乾县美食小吃

热度 1已有 442 次阅读2017-11-20 07:23 |个人分类:关中风情

1

腊汁猪肉

我国加工腊汁肉的历史悠久,在《周礼》一书中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腊汁肉。战国时代有“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灭韩后,制作技艺传到今西安,并世代流传下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腊肉”制法,与今天腊汁肉的制法基本相同,只是现在的用料、制作更为讲究。


本县腊汁肉要数临平“宋二腊汁肉”闻名。其制作技艺由清代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制作流程比较考究:选用上等猪肉,要求宰杀的猪没有加入添加剂,肉质好。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盐和醋洗干净,切成1-2公斤的块状,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箅子,先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炖煮,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即可,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肉适量剁烂,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不柴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制作腊汁肉的技巧是:老汤的制作,调料的配制及比例,上色的火侯要掌握好。


过去腊汁肉一直是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富裕人家走亲访友的上等礼品,如今已属临平当地的一道特色饮食。

 

2

蒸鸡肉

蒸鸡肉据说是在清朝年间,由宫廷御厨传至民间。流传于我县城内太平巷师家的蒸鸡肉颇具盛名。除本县外还有许多外地食客经常慕名前来购买。师家蒸鸡肉属于老字号招牌,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属于家族传承模式。据第三代传人师养志介绍:自己小时候爷爷就已经开始制作蒸鸡肉,后来父亲继承,由于从小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加上自己对饮食文化的喜爱,直至今天自己和孩子还在继续着祖辈的传统技艺。并打算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

师家蒸鸡肉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其制作特别讲究。制作时将鲜嫩土鸡或童子鸡宰杀后泡入清水,等二三小时后再把宰杀的整鸡分类切块,再次进行反复冲洗,直到浸泡的水完全变清为止;根据鸡的重量按比例备好调料、菜油、面粉等(调料有花椒、大香、小香、桂皮、肉蔻、孜然、香叶等二十七种左右;菜油为压榨的土梁油);给鸡块上撒上配制的调料、加入适量菜油并用手搅拌,接着逐块取出在面粉中来回翻转拌匀;最后上笼蒸四小时左右既可。其主要特点除“香、烂、酥”外,“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也是其鲜明特色。

 

3

铡刀面条


乾州铡刀面制作历史悠久,其工艺讲究,面劲道,汤香浓,属纯手工制作。我县姜村镇大厨程焕通的铡刀面制作颇具特色。近年来由于机器面的代替,铡刀面濒临失传。


制作流程:先和面,一斤面加3两水,放适量碱面,揉成面团,要求面要硬,面团要揉光;用压面杠子压几个来回,压成长方形,用擀面杖将压成的面擀成薄片,再用两根擀面杖将已成的薄片擀压成薄厚匀称的面片,然后把擀好的面片叠成长方形,用铡刀切成粗细匀称的面条。开始调酸汤:先将盐和调料包熬一会,倒入醋,放白胡椒面、香油、大油、味精、白糖、酱油,将煮熟的面在凉水里过一下,捞入碗中浇上酸汤,放上菜臊子就可。要求汤浇到碗中油要汪、汤要烫、面要稀,香喷喷的乾州铡刀面就做成了。

 

酱辣子

乾州酱辣子,乾州四宝外的又一特色食品。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的席口上是一道不可或缺的小菜。深受大众喜爱。分布在城乡各处,普遍都会制作。


要做好酱辣子,必须选好原料。


主料:子姜,红萝卜或者莲藕(切成小丁丁,越小越好),或者二者混合,(现在街道上卖的基本上都是土豆做的)。


辅料:葱花,瘦肉,肉汤,豆酱或是“王致和”干黄酱(不能用面酱)黄豆、杏仁等。


炒酱辣子的程序:倒入适当的油,烧热后,加入葱花、瘦肉炝锅。然后倒入主料,边炒边加调料盐、豆酱、及混合调料,炒至七成熟,加适量肉汤,炒至略干,没有稠汤为止。加入适当味精,以自己的口味加入少许辣椒面,辣椒面加入慢火焖一会,使辣椒熟点,拌均匀即可。


5

炒馍豆豆


馍豆豆制作在乾州历史悠久,城乡分布广泛。根据民间传说二月二日炒豆豆的风俗,娘家要给女儿送炒熟的馍豆豆。“二月二炒豆豆,金要开花龙抬头,家家大仓满,户户小囤流,红火日子泼上油,吃的穿的都不愁”。


其手工制作分为以下步骤:和面---发酵---揉面---放碱---放盐---放油---加打好的鸡蛋---小茴香---椒叶---擀面---放入鏊锅烤---取出来切条---切豆---放入大鏊烤熟。


城关镇袁家庄村郭青翠老太太首先把馍豆豆打入市场。她做的馍豆豆香酥可口,远销全国各地。

 

6

炸油糕


油糕又叫炸糕是陕甘宁一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我县王乐镇手工制作油糕技艺在当地已流传多年,上世纪80年代经过探索、实践,色香味更佳,如今在乾县乃至陕西都有一定的声誉。


制作时先把水烧开后将面粉倒入搅拌至面不粘手,取出晾一下,加入干面粉揉匀,根据天气放置1—2小时。接着开始制作馅料,以白糖或黑糖为主,加入青红丝、核桃、花生米;然后取一小块面揉成团状,用手捏一个窝,放入馅料包好,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出锅即可。一般在炸制时要注意油温不要太高,用漏勺适当翻转。


所需材料及工具:精白面粉、纯菜油、红糖、白糖、青红丝、盐、锅、炉子、长筷子、漏勺、盘子。


7

炸麻花

麻花的由来历史悠久,相传很久以前,民间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乾县民间也叫“麻糖”。


本县王乐镇的麻花制作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如今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其制作过程是选用上好的精面粉、碱面、油、食盐,取适量面粉加入水,将面揉的软硬合适,发酵起来后将发酵面和面粉用杠子压至光滑,然后醒面一小时左右,将大面团切成小面团,将小面团搓成三股小条,涂上油后合成一条,然后放入油锅内炸3---5分钟,炸至金黄色即可。


2009年2月中华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上,本县王乐镇的麻花被陕西省咸阳市花馍艺术节组委会评为“优秀产品奖”。

 

8

豌豆面糊


乾县大杨乡双庙村豌豆粉制作技艺从清代流传至今。(1985年以前都是用石磨磨的,之后改用粉碎机)因为石磨慢,磨出的粗糙,需要反复磨,费时间,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改用小型粉碎机,大大提高了产量,省时省力。


制作过程是:1、先泡豆24小时。2、然后进行粉碎。3、粉碎好的豆汁沉淀去掉豆皮。4、根据原汁多少加入适量水,用棒子搅均匀后过二箩,把上边的清水去掉。5、余下的用布包包好吊起,等水空干便形成块子,块子干后粉碎成豆粉,这样豌豆粉就做好了。


豌豆粉的主要用途是制作豆面糊,豆面糊多年来以经济实惠、做工简便而成为乾地人们的喜爱小吃,在我县分布较广。


制作过程:选上等白豌豆放入铁锅炒熟,用钢片磨子去皮,在电磨子上磨成细面,锅内放水烧开,根据水量放豆面边烧边搅,稀稠适中,火候恰当。最后放入调料,做成后颜色诱人、香味扑鼻、深受人们喜爱。


其所需材料:纯豆面、豆腐、花生米、芝麻、核桃仁、白豆子、五香粉、盐、味精、红萝卜、青菜。


9

做油粉

乾县临平镇油粉制作历史悠久,属于家族传承,以家庭制作为主。其特点软、筋道、后味醇香。其工艺流程是:1、将粉面用水化开,下锅用大火烧沸腾三次共计30分钟,其间用木棍不断搅动,防止糊底,盛于盆内放凉即“凉粉”,随后切成条状备用。2、熬好调料汤,把大香、花椒、胡椒等加水煮沸,加入辣椒油、盐、醋和味精等,熬成汁。3、将熬好的汤汁浇入切好的凉粉上,再加入炒好的配菜,即可食用。其味香色佳,经济实惠。尤其冬日之晨吃一碗热油粉,顿觉神志清爽,一身轻松。所需材料工具有:粉面、水、铁锅、木棍、调料(盐、醋、味精、辣椒油等)。

除油粉外与粉相关的另外一种小吃叫“凉粉”,其制作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我县分布广泛,其中要数王乐镇凉粉为佳。


10

涮凉皮


凉皮也叫面皮或瓢皮子,制作已有多年历史,在我县城乡分布广泛,其中大杨王乐镇的凉皮色香味俱佳。

其制作流程:先将小麦面粉揉成团,把面团放在盆子里,加入适量水洗面,洗到只剩下面筋,将洗好的面水放置4—5小时后,倒掉上面的清水,用勺倒入凉皮箩,置开水锅中待熟后,取出放在凉水盆里放凉即可。制作技巧:用菜油擦匀凉皮箩,面水适当,使凉皮厚度均匀,注意火候。


11

做醪糟


醪糟制作在我县历史悠久,我县大杨乡的醪糟醇香、甘甜、爽口,至今已流传数百年。


其工艺流程:将元米洗2—3次,泡米至米心,(夏天泡2—3小时,冬天5—6小时),放入锅内蒸40分钟,出锅后用4—5度的冷水降温,然后放在干净的白布上,搅匀,6斤米放25克酒曲,搅2—3次使之均匀,放入瓷盆压实,将瓷盆放入麦草里用棉被盖严实,(夏天放36个小时,冬天放60个小时),醪糟就做好了。冬天放一个月不变质,三伏天里放一星期不变质。


12

做甑糕

甑糕是流传本县城乡的风味小吃。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的蒸锅,故而甑糕也叫劲糕。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

我县甑糕制作历史悠久,城乡分布广泛,以袁家庄甑糕制作较为有名。制作时先将甑放在一个大口锅上,锅中添水,再将浸泡好的糯米、红枣铺在甑底。具体地说,要先铺红枣一层,再铺糯米一层,如此一层夹一层,共铺七层(三层米四层枣)。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用旺火烧开,上汽后取湿布洒上清水,反复洒水三次,最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


其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在我县另有一种与甑糕近似的小吃,当地人称其粘(ran)糕。其制作与甑糕制作大致相同,多年来同甑糕一起深受大众喜爱。


13

做黄酒


黄酒也称为米酒,属于酿造酒。乾县城关镇黄酒制作始于1708年。其味香纯正,在当地很有名。我县城关镇人巨玉琴掌握黄酒酿造技艺已有多年,属家族传承。在该行业具有代表性。


其制作流程:先泡米,蒸发,前期发酵,进行压榨,煎酒,过滤,封存。黄酒不但对骨折有好处,还可促进乳汁分泌。一般桂花开时酿制黄酒最佳。


14

做柿饼


柿饼是用优质柿子制作的一种特殊食品,我县阳峪盛产柿子,原料充足,柿饼及柿子醋的制作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柿饼有健脾、养颜润肺的妙处,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县柿饼远销全国各地,特别在东北、新疆、广东等地备受欢迎。2008年12月22日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乡友展,在场乡友都赞不绝口。


制作过程是:采摘上好成熟的柿子,削皮。用麻绳吊在空中半月。回收揉和用水洗,放入瓦缸,一层皮一层柿子封口。约一月上面起一层白霜即可食用。


在阳峪当地,上好的柿子被卖或做成柿饼,人们便用剩下的柿子酿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发现柿子醋可以治病,有治疗高血压,软化血管的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其制作方法:把柿子洗干净放软,去掉柿子蒂及擦掉坏处,找大小合适的瓦缸把柿子一个个平整的放进去,封住缸口发酵一个月,开口后把表面形成的像凉粉一样的杂质去掉,就可以食用。食用时需兑适量水,酸中有香,用此醋调制乾州挂面最香。


15

“乾州全席”宴

“乾州全席” 初名“武后宴”,其源自唐时宫廷御宴,经千年传承,流传到民间,奉天改为乾州之后而易名为“乾州全席”。 乾州全席在保持原来宫廷宴席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物产特点,既有皇家御宴的精细博深,又适应本地风情民俗,既突出关中地域秦人饮食文化特征,又迥异于周围兄弟县市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


乾州全席具体有以下内容:


(一)“四角硬”,是全席的主菜,为四蒸碗,有烧肉、肘子、酥肉、糖米。上席时扣入青花海碟,造型紧凑漂亮,寓意四海平安,天下太平。其中“烧肉”,为猪条子肉,入口即化,香味四溢。“肘子”,是猪大腿肉,色泽鲜红,肥而不腻。“酥肉”,粉蒸猪排骨或鸡块,酥香味浓。“糖米”以蜂蜜拌糯米,碗底垫莲菜、大枣、柿饼、葡萄干、花生仁、莲子、胡桃仁等(一般选用1—2种)蒸成,香甜可口,寓意生活美满、甜甜蜜蜜。


(二)“四角碗”,是全席副菜,以四个品碗上席,炖豆腐,炖白菜,粉丝汤,金针酸汤。围在主菜四周,寓意“四海升平”。其中每碗菜又各有寓意。

 

(三)“五凤楼”,是在“四角硬”中间加一海碗杂烩汤,上架一碗蜂蜜肉,杂烩汤内有丸子、海鲜(特别突出尤鱼、海参)、三鲜鸡等。有时也可架一盘鸡或鱼代替。


(四)“六碟六碗”,六碟包括两荤四素,有猪头肉、猪肝、豆芽、菠菜、红萝卜、鸡爪刨豆腐。在主菜前上席,为下酒菜,(穷家小户,六碟可減为四碟)。六碗是在四角碗基础上加红萝卜拌菠菜,凉拌豆芽各一碗,寓意“六六大顺”。


(五)“九奎水菜”,是在六水菜碟基础上加冻肉、莲菜、花生米。上此道菜时需调整为四荤五素。取意“久久长安”、“九州一统”之意。


(六)“十全菜”,是在 “九奎水菜”的基础上,中间放置一大海碟,碟内用煮熟鸡蛋白染为红色,再撒衬黄色姜末、青白色葱丝、绿色香菜、胡萝卜等诸色摆出“寿” 、“福” 、“喜”等字或双蝶、龙、凤、寿星、蝙蝠等图案,用餐时把水菜拨入大海碟和搅,口中说“和”,谐音为“贺”,取“祝贺”之意,寓意“十全十美”,一般庆贺宴时用。


(七)“十三花”,是在“九奎菜”基础上加三小蝶,计十二碟,此时一般调整为六荤六素,桌子四边各为三碟,中间为大海碟和盘,这道菜俗称十三花,寓意天下和谐统一。(注:元、明、清时,天下有十三省之说)


(八)“八宝虎戴铃”,是将糯米蒸熟,拌蜂蜜,再用洋芋或红芋蒸熟稍加敷面粉为薄面片皮,包裹甜米,内加八宝馅料(胡桃仁、虾仁、冰糖末子、青红丝、花生、莲子、芝麻、大枣等),其大小如胡桃,形状似玲珰,入油锅炸金黄,盛盘挂糖稀,上撒白糖,从顶上倒少许白酒,点燃急上席,蓝焰一片,其色、香、味、景俱佳,煞是好看。视席间食客每人1—2粒,酥、脆、甜、软、热、香、爨,很有特色。此道菜类似江南的“狮子头”,为十三花最后押桌必上菜。据说此菜取自唐时祭乾陵镇陵之石虎石狮专用祀奉菜。


(九)“酱辣子”,此菜为“乾州全席”上一道特殊菜肴。俗谚有“没酱辣子不成宴席”之说。它既不属于主菜,亦不属于副菜,但宴席之上须有此道菜。一般摆放在在上席主宾之前。


史称武则天称帝后,有一次来乾陵祭奠高宗,在宴席上上官婉儿见女皇举玉箸不下,便命厨子上了一小碟酱辣子。女皇尝罢,顿时食欲大振。从此女皇每来乾陵,须吃酱辣子。数年来这道菜就这样在我县流传了下来。


上这道菜特别讲究:必须用小碟子盛放。要在主菜吃完之后即将上主食之时才呈上。必须放在上席主宴之前。


(十)“酸汤挂面”是全席的最后押桌主食,一般为早餐宴席时用。其主要特征是汪(油多)、煎(汤热)、稀(面少)、酸(汤酸)、香(味香)、筋(面条筋韧有力),六项指标。

乾州全席的特点:①菜分主次。②荤素凉热搭配合理。③随季节、档次可灵活调整。④酸、辣、苦、咸,五味俱全。⑤上菜有严格的顺序。⑥每道菜都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千百年来,乾州全席在保持原本宫廷宴席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演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富民强,交通便捷,各种食材大增,加之旅游事业兴盛,“乾州全席”更是兼容并蓄,以一种更高层面的饮食精品和文化内涵,迎接四方宾客,使古老的乾州饮食文化传遍海内外。


史军,1964年出生,乾县城关镇人,多年来从事餐饮行业,从2007年起开始对我县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尤其在“乾州全席”的发扬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路过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中文注册

QQ|兵心首页|兵心营区|Archiver|手机版|建网站|兵心网 ( 京ICP备17017764号 辽公网安备 21090402210912号 )

GMT+8, 2024-4-29 22:44 , Processed in 1.0530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3 Design: Comiis.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