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对东北地区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2013-12-29 07:24| 发布者: 中国兵网| 查看: 603| 评论: 0

摘要: 基地轮训,是推进加快民兵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的主要场所,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需亟待解决的问题?怀揣 ...

   基地轮训,是推进加快民兵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作为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的主要场所,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需亟待解决的问题?怀揣这些疑问,笔者就东北地区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

  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不能偏

  走进某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宽阔的营区、明亮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让人眼前一亮。但随着深入走访,笔者发现这里的教学训练手段有些单一、专业训练设施器材少。这种有规模、缺功能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在笔者调研的23个训练基地中,50%的训练基地训练功能不完备,只能承担步兵的基础课目训练和少量专业训练。

  训练基地的根本功能是保证训练的落实。2012年,沈阳军区就专门出台了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的指导性意见,把突出训练功能、满足按纲施训作为基地建设的根本遵循和第一要务。但一些单位却没有按此落实或落实不到位,才会有以上现象发生。

  为进一步筑牢“建用一致”的思想,合理设计训练基地承训容量和建设内容,沈阳军区确立了“四区三网”(教学区、训练区、生活区、装备技术区和局域网、监控网、城域网)基地建设模式,并在沈阳警备区民兵训练基地进行试点,力求教学与保障相一致、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训练与管理相协调。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训练基地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特点规律,一些基地加强了模拟训练手段建设,基本实现了主要兵种专业和重难点课目的模拟训练;有的基地建立起教学训练信息资料库,实现了多媒体、网络化教学。

  补齐教学管理人才这个短板

  在黑龙江某预备役高炮师调研座谈时,该师师长王国林谈到:训练基地的教室、宿舍条件很好,但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却有些滞后,特别是一些小兵种专业组训人才奇缺,成为制约基地建设与基地化训练的“瓶颈”。

  要打破这一“瓶颈”,必须将人才队伍作为训练基地的重要战略支撑,努力建强配实。可采取专职、兼职和聘请相结合的办法,择优抽组现役军人、专武干部、民兵干部,补充到教学队伍中。另外,还可从军分区、预备役部队机关及所属单位统一调配人员,选聘退伍士兵、预备役官兵常驻等办法加强训练基地管理。

  据笔者了解,今年初,沈阳军区在加强训练基地教学队伍建设上,出台了不少措施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奠定了基础:该军区以挂钩带训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级训练机构和现役部队的资源,带训民兵预备役部队的现役官兵和专业骨干;各省军区、军分区则采取分级培训、定期轮训等方法,加大对预备役部队干部、骨干的培训力度,培养和储备教学力量;预备役部队则通过开展“四会”教练员素质考核认证、比武竞赛等活动,培养训练“明白人”。

  优化整合资源防止撒胡椒面

  “统筹基地建设,加强训练资源整合,最大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尽量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这是调研中机关和基层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比如,近些年东北三省依托部分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建立了15个省级专业训练中心,采取“大专业小集中、小专业大集中”的办法,缓解了训练基地各自为战、自训自保、资源分散的矛盾,但由于过去一直实行分散施训,训练基地的数量还是较多。

  实践表明,走区域化建设、集约化保障的路子,是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民兵预备役人员集约化训练的不断深入,各军分区和预备役部队逐步成为组训主体,这就要求组训者必须统筹分配训练资源,遵循“集约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变“分”为“合”、变“散”为“统”,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确保有限的训练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各省军区要分区域、分方向建立省级专业训练基地,分期、分批、分层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开展基地训练。军分区、预备役师与所属团级单位同在一个城区的,可合建一个训练基地;同在一个地区的民兵预备役部队相同兵种,可共用一个训练基地;现有的团级单位训练基地,可突出1至2个专业训练功能;结合担负的应急任务,采取租用借用地方和友邻单位训练场地的方法,建立抢险救灾等外训场。这样,统筹基地建设,加强训练资源整合,则可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没有使用效益就没有生命力

  笔者在调研时看到,虽然近年来,各级在提高训练基地使用效率上作了很大努力和有益探索,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仍有部分单位的训练基地利用率不高、使用效益不好,导致训练基地的器材设施得不到经常性维护而老化,功能逐渐弱化,有的基地甚至难以维持下去。

  如何为一个训练基注入生机与活力,让它能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训练基地虽然是军事训练的主要场所,但着眼训练基地的良性循环和长远发展,应进一步拓宽其使用功能,使基地成为军事人才的培训基地、先进理论的传播基地、国防教育的宣传基地,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出培养骨干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按纲施训的示范引领作用、分队成建制轮训的综合保障作用、领导机关的参谋助手作用和国防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使用效益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牡丹江军分区民兵训练基地调研时发现,他们统筹利用教学、训练资源,初步实现了新兵、民兵、预备役部队、边防部队“四训合一”,既提高了训练基地的使用效益,也促进了训练落实,这个做法可借鉴。(兵网源于中国国防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