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芯片的成功研制,不仅震撼了国内业界,也让国外厂商折服。芯片设计仿真软件平台由某国公司提供,在开发过程中,项目组发现该平台存在与国内标准不兼容的问题,必须进行二度开发。二度开发国外厂商的软件技术平台,在国内绝无仅有,国外厂商从未开出先例。但是,二度开发成果却让该国公司趋之若鹜,提出斥资购买。 2004年,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路由器终于研制成功。经国家数字传输所测试,路由器具有每秒3200亿比特的信息交换能力,并可平滑过渡到1.28T比特,是目前世界上交换容量最大的路由器,其分组报文转发能力达到每秒2亿次,相当于1秒钟传输一个大英图书馆的所有资料。新一代路由器硬件、软件及核心芯片,全部由我国自行设计、生产,其芯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跻身少数能够掌握此项技术的先进国家行列。中国工程院金怡廉院士认为,该路由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技术指标比项目开展前我国已有基础高50—1000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04机的一枝独秀到网络核心技术连连突破的春色满园,04团队主导了我国通信产业的迅速崛起,将以巨龙、大唐、华为、中兴为主的民族产业推向了世界,“巨大中华”一个响彻云霄的民族产业联盟实现了群体性的突破,为我国赢得了至关重要的“话语权”! 第三次跨越:引领未来,打通三网融合之路 用创新的力量托举民族自信,04团队认为,自主创新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超前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引领未来,勇立潮头。 霓虹闪烁,点亮了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在古北新区的一户人家正在体验着全球最时尚的电视节目:家里的主人正在使用一种新型的数字电视收看节目。电视机上,中央台、东方台节目变成了电视主界面上一个个图标,需要用遥控器“点击”才能进入,电视频道变成了网络站点,遥控器是鼠标,实现了电视节目的实时点播。 从2005年9月开始,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借助全球第一个接入家庭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在60亿地球人中率先开始享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全数字生活,他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望着古北新区的万家灯火,邬江兴和“04”科研团队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一刻,他们也享受着跨越式创新的喜悦。 在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后,高清晰度视频、E—娱乐、E—展示、E—教育、E—健康等大规模互动服务等新的需求应运而生。于是,科技部决定建设中国“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由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领衔,组织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科院、中国电信等30多家单位进行联合攻关。 作为总体设计单位的“04”科研团队,在研制之初就确定了这样的目标,要实现T比特传输、T比特交换和T比特网络应用,从宽带流媒体和互动多媒体业务开始,发展多种音视频服务,为国家实施“三网融合”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这一突破,必须要跨越传统网络“尽力而为”的思维定势,设计一条通向未来的“宽带信息”之路,可以满足网络电视业务的一切网络需求。如果把电视节目看作是行驶中的汽车,那么“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就是能够让车辆畅通无阻的超宽高速公路。 在研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单个居民用户的带宽始终上不去的核心问题是现有网络的体系结构有缺陷——路由器位于网络的中心,居民上网好比上街,必须先穿小巷,再过大街,最终“挤”上高速路。 “能不能一出家门就直达高速公路?”这个大胆理念的提出像一颗闪亮的流星照亮了黑夜。沿着这个思路,课题组提出全新的体系结构——将路由器放在网络边缘,小区内部采用“数据交换”,路由器之间采用高速“线路交换”。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单个居民的带宽“瓶颈”问题。网内所有用户可以独享高达46Mbps以上的带宽,相当于每个普通家庭可同时观看1个25Mbps的高清晰度电视频道、2个7Mbps的标准清晰度电视频道,并感受8Mbps以上的端到端上网速度。这一指标居全球现有的成规模、实际开通应用业务的试验网之首。课题组提出的“大规模汇聚路由器ACR”体系结构最终被确定为我国宽带信息网标准。 创新的网络架构、独特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的业务传送能力、业务配置效率、信息流传输交换速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比目前的网络高出成千上万倍,具有更好、更快、更方便、更便宜、更安全、更智能的支撑能力。宽带用户会感到“仿佛是开着一辆汽车由泥泞小路驶上了高速公路。” 作为“高新能宽带信息网”的第一批用户,古北新区的居民率先享受到优质的互动网络电视和高清电视服务。通过网络,继续享受到原有线电视网络中的所有电视节目,收看上海文广的数字付费电视节目和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同时在电视机上还将享受到远程医疗、远程教学、三维展览、在线银行等一系列的交互电视服务。 也就在这一刻起,困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通过网络整合,实现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业务综合集成,并衍生出图文电视、视频邮件、网络游戏等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 ——通过终端整合,将视频点播、上网冲浪、移动通信、互动电视等功能在机顶盒上融为一体; ——通过标准整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网络演进方案; ——通过资源整合,铺设了一条满足多种需求的信息之路,为运营商提供了全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 在大规模应用的推动下,国家在2006年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和完善宽带通信网,加快发展宽带用户接入网,稳步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 201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邬江兴被任命为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组长。 2010年6月,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正式公布,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未来,我国2200多万宽带用户、8700多万网民,将在个人电脑上也能享受到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通过网络,我国4亿电视用户、9亿电视观众,将告别单一被动的节目接收方式,走向集互联网内容、网络游戏、电视节目在内的更为丰富多彩的互动数字娱乐生活。预计5年内,这张中国人自己的、直通居民客厅的“未来网络”将接入千家万户。 尾声:擎起前行的火把 历史走到今天,网络发展势头依然喷薄向前,但是网络技术革新的浪潮却异常平静。 网络未来将如何发展?仿佛除了增加带宽、提高速度、丰富业务之外,就没有了新的方向。 于是大家都在思考,都在蛰伏待机。 在黑夜里擎起一把火炬,是“04”团队一贯的作风。 “未来的网络应该是走高可信之路”,他们再一次发出时代强音,引领网络发展的潮流。 高可信就是实现网络的“可管理、可控制、可信任、可恢复、可扩展”,人们不再担心网络成为泄露个人隐私,不再担心网络“陷阱”,不再为安全问题侵蚀不安。高可信就是建设“柔性可重构的网络体系”,网络就如同“变形金刚”,按照个性化的需求,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由组合。 当一个轮回完成,似乎又回到原点。 面对今天的网络,人们充满了期待。为什么机器快了、网速快了,上传、下载的效率依然如“泥牛入海”。 面对公众质疑之声,“04”科研团队又开始向高性能网络计算的新高地发起进攻,让老百姓享受更加高效、更加快捷、更加平滑、更加专业化的网络服务。 二十年前,他们共计算机走向通信领域;二十年后,他们又从网络交换,重新回到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 共同的是他们始终在高奏着英雄的交响。 不同的是,他们的目标在不断的提升,他们的追求在走向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