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要点

2011-12-16 22:42| 发布者: 兵心之恋| 查看: 6276| 评论: 0

摘要: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相当于一般所说的普通心理学,它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规律。 【第一节】第一单元 心理学概述:人的心理活动中 .. ...
66.侵犯行为包括哪些?答:一.侵犯的构成:1.伤害行为2.侵犯动机3.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他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其生存意义很重要)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的的情境,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该学说的要点是:(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67.三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
68.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利他的原因:1.社会生物的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人类还存在另一种普遍的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69.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3)时间压力(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2)内疚(3)人格3.利他技能
70.一.社交情绪的概念: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应.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往往还伴随生理上的症状,如出汗,脸红,心慌。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会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社会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外,第三大危害人类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少社交焦虑,是心理卫生专家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二)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1.具有针对性2.具有持续性3.具有对抗性4.具有普遍性.(三)羞耻与内疚1.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对事情无能为力。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2.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内疚着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会提醒我们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调整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特别是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中,这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71.一.态度的概念: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二)态度的成分: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个成分。1.C-认知成分2.A-情感成分3.B-行为倾向成分。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三)态度与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日常行为常常与态度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四)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1.首先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二.态度的功能(一)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二)自我防御功能(三)价值表现功能(四)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三.态度的属性(一)方向(二)强度(三)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越深(四)向中度(五)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一)依从(二)认同(三)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72.态度转变的概念: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叫态度转变。态度转变就是说服的一个过程。一、霍夫兰德提出转变模型的四要素:1、传递者:沟通信息提供者,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2、沟通信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最直接的原因。3、接收者: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4、情境因素:沟通说服是在一定的背景中进行的,所处的情景不同,个体情绪状态的差异都会影响态度转变的效果。
*73.态度转变影响因素:(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的威信: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2.传递者的立场3.说服的意图4.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2、畏惧3、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2、人格因素: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3、个体的心理倾向(四)1、预先警告2、分心3、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说服的效果均不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