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兵网揭露新中国初征奥运鲜为人知的内幕

2012-8-1 19:36| 发布者: 中国兵网| 查看: 910| 评论: 0

摘要:   提起新中国奥运史的起点,人们总会想到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以第一枚射击金牌实现的“零的突破”。其实,五星红旗与奥运的第一次“结缘”应该是在1952年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的第15届 ...

  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

  6月1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埃德斯特伦公开发表了一个关于中国的公告,说明了国际奥委会当时的立场:国际奥委会希望在来年解决中国问题,现在中国的两个组织——台湾的一个和大陆的一个,均不得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

  这项公告引起了双方强烈的反应。董守义亲笔签名发电报,电告国际奥委会:依据奥林匹克宪章,你们是无权阻止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的。

  台湾方面则在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布伦戴奇(美籍)的支持下,决定仍按原计划于7月12日正式出发,以显示参赛的决心,而此时运动员正在马尼拉训练。

  1952年7月16日,国际奥委会第47届年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到会委员57名,3位中国籍委员均没有出席。17日下午2时,对于所谓“中国问题”的讨论继续进行,据当时会刊记载,发言者非常踊跃。最后,主席根据大家意见,请委员们就下列两个提案来投票:

  一、不允许中国任何一个队参加。这个提案由大会执委会提出,获32票附议。

  二、两个奥委会的选手们均可参加比赛,但其参加的项目,必须经过各国际单项运动总会的认可。这个提案只获得29票附议。

  投票以秘密的方式进行,一共53人投票。最后结果为:第二个提案获得33票,第一个提案只获得20票。就这样,大会竟然否决了执委会的提案。

  7月18日晚,北京终于收到了一封发自赫尔辛基的电报:

  “根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7月17日会议,我们很荣幸邀请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运动员,参加赫尔辛基第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去,还是不去?奥运会还有几个小时就要开幕了。

                                 周总理批示:要去

  此事关系重大,大家赶紧把意见写成报告,提交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7月19日,总理的指示终于传达下来,结果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报告上爽快利落地批了几个字:“要去。请主席、少奇同志阅。”

  众人再一看,毛泽东、刘少奇也已经圈阅。7月22日,体总正式电告组委会主席,称中国代表队即将出发。

  23日,代表团的领导被周总理叫到中南海。56年后,每一位受访者都对总理的最后一句嘱托记忆犹新:“总之,重要的不在于是否能取得奖牌,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

  24日清晨,3架小飞机从北京的西郊机场起飞。29日上午11时,飞机终于降落在赫尔辛基机场。

  所有人心里只惦记着一件事:升旗。足球选手张邦伦和陈成达分别担任旗手和护旗手。国旗徐徐升起,伴着国歌乐曲声,终于飘扬在奥运村的上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奥林匹克的殿堂里。

  不过,这时比赛已近尾声,足球、篮球都错过了参加预赛的时机,只有游泳选手吴传玉能够赶上将于30日进行的100米仰泳预赛。

  比赛开始,吴传玉与英国、法国、巴西、苏联、葡萄牙、墨西哥的选手同列第5组。他拼尽全力,最终游出了1′12"3,名列第五,没能进入复赛。然而,这却是新中国的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留下的第一个比赛成绩。

        兵网消息来源《旧闻新读》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