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负面论调里面,一类是“中国责任论”,他们光看到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所以他们在看待中国、考虑问题和与中国打交道的时候,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中国“第二”了,中国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应该出更多的钱。我在出席国际会议时能够感觉到,一方面人家重视我们,一方面又对我们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另一类,就是“中国威胁论”,他们不相信中国发展了,会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他们只看到了历史上有些大国、强国崛起时,走过的对外扩张、侵略,甚至战争的道路,他们用这种模式来套中国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国强必霸”。 第三种论调,那就是“中国崩溃论”,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还是怀有敌意,不希望看到中国顺顺当当的发展,千方百计给我们使绊子,唱衰中国,惟恐中国不乱。 从国内来讲,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上升,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更广泛的进行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一些国内民众对我们国情、实力和国际地位,以及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客观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遇事一味示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就是要解决相互认知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他谦虚、谦和、有礼貌,当然会受欢迎。如果有的人骄傲、骄横、不文明,那这样的人在哪个环境下都不会受欢迎。如果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同事,他突然之间有了钱,穿的都是名牌,举止非常张扬,别人会怎么看待他?用什么方式和他相处呢?所以说这种认知、印象非常重要。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印象,也就决定了我们之间怎么打交道。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大力增进中国和外部世界相互了解和认知,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我们只有通过增进交流理解,才能够促进中外之间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中外之间良性的互动,也就是处理好了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样的话,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就会有更多支持,更多合作,更多机遇,从而减少误解、摩擦和阻力,我们的发展就会更加顺畅,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有可能得到维护和延长。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主持人:近年来,包括外交部在内的各部门、各地方都在开展公共外交。外交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秦刚:近年来,外交部在公共外交方面主要做了五项工作: 一是围绕我领导人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精心策划公共外交活动,深化友谊,增信释疑,展现国家良好形象。比如2009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期间,出席中国承建的坦桑国家体育场竣工仪式时,与600多名坦桑民众亲切交流。2012年,习近平副主席在访问美国期间,到20多年前他曾探访过的美国普通农家做客。上述活动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二是围绕党的十八大、“两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深入阐释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政策主张。我们在活动期间设立的新闻中心,成为许多外国媒体的重要信息源和“蹲守据点”,常常是门庭若市。 三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配合。比如我们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从每周2场增为5场,我们组织外国记者赴全国各地采访、举办吹风会等,协助媒体客观报道中国,面向国内外民众广泛宣介我们的国情政策、发展理念。 四是打造品牌,不断丰富公共外交平台。在继续做好外交部公众开放日、外交部网站这两个老品牌的同时,我们又推出了蓝厅论坛、“外交小灵通”微博、“外交服务站”广播等新品牌,不断拉近外交与公众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听取民意、吸取民智。去年底,我们还举办了“外交官的眼睛——第四届中国外交官看世界摄影展”,在国内外获得热烈反响。 五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我们成立了“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不断完善架构与职能。我们还加强了与各部委、各地方间的沟通联系,协调对外发声,积极介绍我国情理念,解读我政策主张。 近年来,我们的驻外使领馆也做了不少工作。我国派驻各国的使节,每年在驻在国发表演讲2200多次、接受采访1300多次、结合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庆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3000多次等,有力增进了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