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作品《底色》研讨会综述

2014-3-22 05:51| 发布者: 兵网| 查看: 955| 评论: 0

摘要: 一位老兵的真实战地回忆——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作品《底色》研讨会综述2013年12月19日,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新作《底色》研讨会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举行。会议由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军旅作家徐贵祥主 ...

一位老兵的真实战地回忆

——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作品《底色》研讨会综述

2013年12月19日,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新作《底色》研讨会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举行。会议由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军旅作家徐贵祥主持,20余位评论家到会参加研讨。

《底色》一书于2013年4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徐怀中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率“中国作家记者组”深入越南南方采访越南战争的真实记录,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战地日记”,也是中国军旅作家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的历史见证。徐怀中以独特的视角聚焦战争中看似平常却又颇有意味的轶闻趣事,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系列平凡而又传奇的战地英雄形象,在娓娓讲述中高扬了军人的铁血精神、家国情怀,又时时流露出远观历史的理性智慧和深切的人性关怀。随着与会专家对作品具体而微的解读,承载着一位老兵真实回忆的历史画卷跃然眼前。

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黄国柱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底色》的历史价值,总结了作品的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徐怀中先生近50年前的越南之行,是以作家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对越南战事进行采访报道的,因此作品内容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他结合书中第十四章到第十七章所记录的战地采访过程,谈到记者和作家身份的异同以及两者对军事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他说,文学史上兼具这两种身份的人不在少数,如刘白羽、魏巍和后来的钱钢,以及外国的海明威,杰克•伦敦等。记者在社会责任方面,总的要求与作家一致,具体来讲则要更直接地表达所处环境情况,不允许虚构。

第二个特点是本书的创新之处。书中对于战地英雄的记录体现了浓厚的人性关怀,字里行间凸显出作家的个人风格。这与作者早期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特别是作者对战争中的女性,有着特别敏感细腻的观察和关怀。就文体来说,这部作品既不是小说,也不是纯粹的新闻创作,有时事的理性分析,历史的多层回顾,情感的娓娓诉说,也有对战争的独到认知,对生命的深刻感受。

作品展现出的博大胸怀和深邃思维,是其第三个特点。作者对亲身经历的这场大规模战争的反思,获得了很多作家的认同,这也是该作品最重要的部分。作品对战争真相的还原记录,更是超越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生命体验,对冷战国际史研究来说也富有史料价值。书中充满了对世界大事的思辨,其特点一是对人不对国,以人物为本;二是讲史不讲今,历史的沧桑感油然纸上;三是讲大不讲小,从战略博弈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朱向前教授,则从文本角度透视作者徐怀中的“四个底色”。他说,第一个是低调的人生态度。朱向前曾在为《底色》作的跋中提到徐怀中先生是莫言的恩师,作者却坚决要求不提此事;第二个是博雅的生活情趣。这本书开头描写夫人正在弹古琴曲《山居吟》,突然“当”的一声,这就给这部作品定了一个调子——古雅,高格。这在以往的军事文学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第三是不倦的创新精神。在本世纪初,徐先生曾写过两个短篇小说《你或许见过日出》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风格与以往大不相同。而作品《底色》的风格,同样也带给读者焕然一新的感觉;第四个是执着的心态。这一点始终贯穿于作者的作品当中,尤其是他早期创作的《无情的情人》,因为对于人心的探索,曾引起较大的争议,在《底色》中仍坚持着这种对人心的探索。

文艺报社原总编辑范咏戈说,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徐怀中先生给自己设了很多门槛,他不追求数量,也不追求轰动效应,他追求的是一种探索精神。《底色》这本书,包含了对战争与人描写角度的探索,是渗透着对战争主题全新思考的新作。可以把《底色》看做是其旧作《西线轶事》和《阮氏丁香》的前传,是全方位的思考。其中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战争,这种探索是作者很突出的成就。此外,《底色》以非虚构作品“完胜”许多虚构文本。书中描绘的战争体验,看起来像是一个旧文本的整理,具有直接可信性,也正由于这一特质,阅读时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

解放军出版社原副社长韩瑞亭就《底色》的文体创意、艺术视野、纪实性与思辨性发表了见解:他认为,在文体创意方面,作者的活跃文思已超出战地纪实的限制,成为一部以文学为底色,兼容其他文体特色的新类型作品。作者将小说、散文、新闻通讯特写、日记乃至政论杂文各类形式熔于一炉,自铸了一种包罗多种形式的复合式文体,超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学与非文学的形式界限。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