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兵网综合资料:我军建国初期的四次大裁军

2011-7-15 03:12| 发布者: lover| 查看: 753| 评论: 0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边作战,一边精简整编。军队数量由最高时的600余万减至200余万,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军队的质量迅速提高。 1950下半年至1951年,首次精简整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一边作战,一边精简整编。军队数量由最高时的600余万减至200余万,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军队的质量迅速提高。
    1950下半年至1951年,首次精简整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近450万的解放军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的以步兵为主体的陆军,没有空军,也没有海军,技术兵种也很少。随着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区战略追击作战的迅速胜利,解放军的总员额在1949年底很快达到了570万人。陆军有19个兵团部、70个军,其中绝大部分是步兵部队,只有少量的特种兵部队。此时,解放军数量庞大,兵种单一,武器装备庞杂、落后,机械化程度很低,编制体制不完备、不统一。这与即将开始的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不相适应,必须进行精简整编。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开会讨论了人民解放军的精简整编问题,决定将全军总员额由550万减至400万,同时还计划了这400万兵力的编配:西南军区78.8万,中南军区98.7万,华东军区99万,东北、华北、西北3个军区共100万,军委直属单位及海、空军20万。中央军委为了贯彻落实好政治局会议精神,搞好首次精简整编工作,于同年5月16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这项工作。朱德总司令亲自到会讲了话,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作了总结报告。全军参谋会议确定了这次整编的原则:担负剿匪和其他军事任务以及从事生产的部队,力求少变动,不要变动太宽;全国陆军统编为国防军和公安部队;国防军分为战时和平时两种编制,平时一般为“三三制”;野战军领导机构兼大军区领导机构;兵团领导机构兼省军区领导机构;整编后的陆军军、师,统归大军区直接指挥;加强陆军师的领导机构,使其具有独立作战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成立公安部队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全国军事系统中的公安部队和属于政府系统的人民警察。
    聂荣臻在会议总结讲话中说:“我们处在历史的新时期。我们的军事任务,较之过去时期是不同的。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将人民解放军提高一步,发展空军、海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建设,以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行为,有效地保卫国家的独立,巩固国际的和平事业。”他还指出:“我们要现代化,仅是550万的正规军,既无空军,又无海军及特种兵部队,现代化的国防建设与国防力量怎样去加强?故我们必须要缩小陆军数目,减少财政开支,加强空军、海军及其他兵种建设,并使我们的陆军能与空军、海军及特种兵部队保持适当比例……因此,缩减陆军减少财政开支,增加其他军兵种经费开支,都是为了加强我们国防建设与国防力量。”
    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了人民解放军复员150万人的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这一次精简整编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上述决定,领导好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大规模的复员工作,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共同组成了中央复员委员会,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任主任,聂荣臻任副主任。中央复员委员会拟定了复员工作大纲,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名义颁发了复员工作条例,地方各级政府也均成立了复员委员会,具体负责复员战士的安置工作。此次复员的原则是:干部不复员;对每个复员战士,务使各得其所,尽量做到人人满意。
  毛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等军委领导,为搞好共和国成立后军队的第一次精简复员工作,对组织领导方法、步骤、复员人员的待遇和安置等,作了一系列的指示。
  在中央和军委首长的亲切关怀下,这次大规模的复员工作完成得非常好,工作做得周到、细致。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到1951年基本结束,整个复员工作进展顺利,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第一次全军精简工作,到1951年初基本结束,共缩减陆军2个兵团、9个军、27 个师,94万余人。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未能继续进行,军队又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12月,全军总人数增加到627万,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1952年,第二次精简整编
  1951年底,中央军委根据国内大规模剿匪作战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已转入阵地防御作战阶段,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形势,故决定于1952年再次对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精简整编,以提高军队的质量,支援国家经济恢复工作。中央军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编部队、加强国防力量的指示,于1951年12月制订了《军事整编计划》。计划确定:在两年内将军队总人数从627万,分期分批精减为285万,共精简342万人。
  1952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批准了《军事整编计划》。从此,全军第二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工作全面展开。在周恩来副主席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领导和组织下,第二次精简工作至1952年底结束,全军共缩减3个兵团、19个军、73个师。通过精简整编,国防部队在1951年底的基础上精简了28.3%,公安部队精简了31.6%,大幅度压缩了步兵和机关人员,全军共精简了219.9万余人。加强了海军、空军、特种兵和院校。全军总人数降为406.4万余人。军费开支大幅下降。
  这次精简共集体转业了40个师,其中有12个师、21万部队分别转入铁路、水利、林业、建筑等环境条件艰苦的岗位,有19个师的部队编为农垦部队。此外还复员了160万人。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说:“我军广大指战员,南征北战,战争刚刚结束,就置个人和家庭的困难于不顾,立即投入艰苦的生产劳动,为医治多年的战争创伤,渡过经济难关,流下了大量汗水。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回忆起来,仍使我们感动不已。”
  国防军转为屯垦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成功范例。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号召驻疆部队全体军人全部参加劳动生产,要在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第二军向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进军,拟定了种地13000多公顷的计划;第六军向准噶尔大戈壁开战,计划开荒8000多公顷;第五军决定在伊犁、塔城、乌苏一带种地3300多公顷;陶峙岳将军率领的第二十二兵团则计划完成种地13000多公顷。1950年1年,新疆军队70%的人员参加了农业生产,迈开了屯垦事业的艰难的一步。1950年,驻疆部队全体官兵开荒85万亩,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油料全部自给。
    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新疆军区以代司令员王震、代政委王恩茂的名义颁发命令,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两部分。编为生产部队的是第一兵团第二、六军和第五军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团全部。1954年8月6日,根据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的建议,中央军委决定第二十二兵团与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0月7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共计10.55万人。陶峙岳任司令员,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兼任政委。
  驻疆部队官兵在准噶尔、塔里木和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上开发出了大片新绿洲,建起了一座座新型的现代农场,创建了新疆第一批现代工厂,培养了新疆第一代产业工人,建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等新城。
  1954年至1955年,第三次精简整编
  朝鲜停战实现和国内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基本结束后,1953 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面对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全面展开等大好形势,决定对人民解放军再一次进行精简整编。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了“军事系统(包括公安部队)应在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加强技术训练、提高部队质量的基础上,大力缩减军费开支”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军费减少3万亿元。毛泽东还提出今后的军政费用在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超过30%的要求。一方面要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军队,另一方面又要大大减少军费,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彭德怀连续召开扩大的军委例会,研讨精简整编的工作方针、原则、措施等问题。彭德怀提出了这次精简的原则:国家武装部队的总数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数量,太少会削弱国家现实的防御力量;过多则增加财政负担,影响经济建设。为了在裁减人员的同时,能保持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应多减机关、少减部队,多减步兵、少减特种兵,多减战士、少减干部,增建学校。9月8日,彭德怀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建议修改1952年的军队建设五年计划,常备军总额应定为350万人,在两年内实现。毛泽东批准了彭德怀的报告。
  为统一思想认识,解决军队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彭德怀向毛泽东建议召开一次有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领导同志参加的军事会议,毛泽东批准了他的建议。在彭德怀主持下,高干会议于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召开。会议对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作了总结,同时,结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军思想,完成军队建设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民解放军全面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彭德怀代表军委作了《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报告,阐述了军队建设十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会议确定人民解放军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为:建设世界上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以保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
  高干会议对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会议提出,首先集中资金,发展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通过工业的发展,提高军队的技术装备水平。彭德怀说:“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有现代化的装备(包括飞机、各种舰艇、各种大炮、各种坦克、各种车辆、各种雷达、通讯设备和各种军需品)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飞机、铁路、火车、公路、汽车、轮船),这些不是单靠国外订货所能解决的,必须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如果没有重工业,没有现代装备来武装我们的军队,则我国和我军仍将处在落后状态,而落后照例是要挨打的。建设重工业,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我们的军费同过去一样仍占国家开支的很大比例,不能挤出钱来投资于工业,则重工业建设是不可能的。”
  高干会议研讨了精简整编工作。聂荣臻在会上作了《关于组织编制问题的总结》的专题报告,对各军兵种的人员比例、组织与编制、人员的处理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部署。
  高干会议后,全军深入贯彻会议精神,进行了精简整编的充分准备,由于全军上下的一致努力,此次精简工作到 1955年底顺利结束。全军总兵力共精简了23.3%,其中陆军部队裁减了54.8%。步兵师的数量减少了26%。其间,还相继组建了一批直属中央军委、总部或大军区的通信兵和防化兵部队,进一步加强了特种兵,推动了陆军的合成化建设。
  通过这次精简整编,压缩了军队总定额,减少了军费开支,军费开支由1953年占国家财政开支的34.2%降到24.1%;向地方输送了一大批骨干。到1956年,全军转业干部和复员战士已达500万人。
    第四次精简整编后,军队实现了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军政费用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2%降低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20%左右,把国防费用降低到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
  据此,中央军委于1957年1月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加强国民经济建设同加强国防建设的关系。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
  1957年7月16日,彭德怀在第三次国防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谈到为什么要进一步裁减军队人员,如何裁减,以及建军方针等问题时说:“从军费开支来看,1956年我国军费的开支是61.16亿元,占国家总支出的20%。在这里边,用于吃、穿、训练、装备修理、办公杂支、工程建筑、动员复员的费用,占去大部分,而用于装备购置费用的,只占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想迅速提高军队的装备质量,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从今年开始,准备进一步裁减军队的数量。准备裁减的,主要是各种平时没有迫切需要的勤务部队,是些可办可不办的过多的学校,是些工作任务重叠或者可以合并的机关部门,并且在保持足够战斗单位骨干的原则下,把战斗部门的战时编制转为平时编制。”
  这次精减工作从1957年开始到1958年底结束,共转业和复员了100余万人。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16个师、30余所医院和 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步兵部队精简51.2%,各级机关精简27.2%,全军总人数降为237万。在步兵减少的同时,海、空军和特种兵得到了加强,占到全军总人数的32%,成为合成军队中重要的战斗力量。
  被精简出去的部队官兵很多投入到农垦事业中去了。
  20世纪50年代,经过连续4次大规模精简,解放军的军费开支由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的43%,下降到8.9%,减轻了国家的负担,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军队的合成化建设和质量建设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在四次精简整编过程中,完成了人民解放军由战时体制向国防军体制的过渡,初步建立了和平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体制编制,建立健全了全军的领导机构,重新划分了战区,建立了军区领导机构,完善了战略战役指挥体系,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 兵网编辑lover摘自国防教育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