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中国北大清华等学校学者联名反对炒作平安圣诞洋节!

2017-12-24 22:3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81| 评论: 0

摘要:  兵心网消息:平安夜、圣诞节到了,各地的商场、酒店和娱乐场所都应时推出了圣诞主题。但就在这个时候,北大清华等学校的10名博士却联名在互联网上发出倡议“抵制”洋节。他们认为,圣诞节受国人热捧,表明了西方“ ...
 兵心网消息:平安夜、圣诞节到了,各地的商场、酒店和娱乐场所都应时推出了圣诞主题。但就在这个时候,北大清华等学校的10名博士却联名在互联网上发出倡议“抵制”洋节。他们认为,圣诞节受国人热捧,表明了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


他们呼吁,国人要慎重对待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倡议一经发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截至12月22日9时,有12.6万多网友参加了调查。一时间,“国人是否该过洋节”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土节”不敌“洋节”持续引发讨论热潮

  近年来,圣诞节等“洋节”受欢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包括部分中年人,开始习惯于过各种“洋节”。西方的圣诞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慢慢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二十几年前,平安夜里拥挤的教堂和午夜传出的弥撒对大多数中国百姓来说还是新鲜而神秘的。如今,圣诞节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轻松、快乐、交流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圣诞节过与不过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但这一现象已经在国内学界和社会上连续数年引发了热烈的、广泛参与的讨论:“洋节”受欢迎是喜是忧?传统节日真的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种种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得到满意答案。

  “土”“洋”节之争评价标准受质疑

  2006年,当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和西方“情人节”狭路相逢时,在全国各大城市,“洋玫瑰”的风头盖过了“土汤圆”。同样是2006年,我们迎来了“双七夕”,当商家们也像西方“情人节”那般推出各种活动时,却发现,他们的努力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国人并不买账,“土节经济”大不如“洋节经济”。很多人在评价“土”“洋”节之争时,习惯于用经济指标来作为主要甚至唯一指标来衡量。而如今,这一标准受到了质疑。质疑之一:“节日经济”是否等同于节日的影响力。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来华认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节日经济”的好坏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群体的参与兴趣。但用一个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对公众的影响力,未免有失偏颇。传统节日的力量表现在本民族的文化之中,是一个薪火相传的传承过程,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衡量。质疑之二:直观感受能否反映实际情况。同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比,圣诞节、情人节等要更热闹、更浪漫一些。每逢这些节日,城市的主要商场、娱乐场所都能感受到一股浓烈而欢乐的味道,让人有“洋节”火爆异常的感觉。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拿出权威数字来说明“洋节”对传统节日造成了多大程度的冲击。

  冷静对待“土”“洋”之争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传统节日注重私密性,讲究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间的团聚,更加倾向于内敛;而“洋节”则更注重一种非功利性的沟通甚至带有帮助的色彩,容易吸引青少年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对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之争,更应当有冷静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部分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传统节日是本民族特有的节日,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正确的。但以此为由排斥“洋节”其实并不充分。国内实际上是在有选择地接受一些国外的节日,比如母亲节、情人节和圣诞节等。并不是所有的“洋节”都能够进入国内,而只有部分适合国人需要的节日才能够获得接受。王来华认为,面对弥漫在街头巷尾的圣诞节气氛,我们还应当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圣诞节在中国带上了越来越多的本土化色彩。比如,很多娱乐场所的圣诞老人形象已经穿上中式传统的对襟红袍,大量的圣诞歌曲被翻唱成中文,老字号的中餐馆也趁热闹纷纷推出“圣诞套餐”。“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如今已经在我国生根发芽,成了我国民间的一个节日,不能简单地视为西方的“舶来品”。彭德华表示,在评价“洋节”对传统节日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冲击还没有科学的标准的情况下,更应当有一个冷静的心态。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负载了很多文化元素的节日,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土”“洋”之争,在短时间内不会尘埃落定。正如专家们所说,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维护传统节日不是简单地排斥“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被掏空传统文化内核的“空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