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亟带待社会性参与

2011-8-31 22:58| 发布者: 兵网| 查看: 544| 评论: 0

摘要: 摘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主要渐进方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旨在 ...
 
    摘要:
    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发展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参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主要渐进方式,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旨在弥补学校单纯作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只身效力的有限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学科建设 
 
    随着社会交往空间扩张的虚拟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复杂化以及全球性人类生活方式的同质化,人们价值观念的重构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而言,问题亦同样存在。当前,在社会时代激烈变迁的深刻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呈现方式显得有些成效不足。为此,我们认为应当实施“走出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广泛倡导社会性力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与反哺,彻底改变学校(培育人)与社会(影响人)两个系统之间“我教我的”,“你做你的”环境系统的非连贯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落脚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去,着力于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观念觉悟的整体提高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问题的阐释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可以理解为是“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除学校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会力量所参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其重点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社会力量、多种途径的积极参与。
    在此,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个当前学术界较为前沿的概念进行比较。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这两个概念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1](P460)共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都充分反映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主体性或者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内在要求,都是一个适应社会与发展改造社会的过程。差异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注重形而下的具体践行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注重形而上的宏观导向问题。扩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一种实现范式或者是其逻辑路线。两者可以理解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一种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以适应、发展和改造社会,进而最终实现每一个人完美社会化目标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明显特征就是在逻辑进路上体现为由外及内,强调现实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注重社会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对以学校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承接,旨在弥补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只身效力的有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从静态的学科、专业上看,还是从动态的理论研究、过程实践、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都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它不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开始,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止。贯穿于整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从过程特性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的现实背景下,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接纳社会力量与社会力量承接学校的过程。这个接纳与承接的过程体现了必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急需性所催生的。从研究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体现为站在社会及其社会公众的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这一点有别于目前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习惯于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体——学校为圆点,“由内而外、由点构面”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研究范式。作为一种惯用的主流研究模式,有时难免会对继续深入研究产生一定阻力,更何况是就问题而论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我们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有所选择地回避。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的内生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在社会中不能孤立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其他系统相适应地协调发展。这种协调发展即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层面中所蕴涵的不同价值与功能的体现,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等等。人是社会生产力当中最为积极和最为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由人来决定的,进一步说,是由人的实践力量决定的。而人的实践力量又是由人的精神思想或精神动力决定的。由此,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发展力量可以推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个体自由性意志形成社会共同性意志,进而不间断地彰显自身特有价值。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本身也在通过人继而通过社会促成了现代社会结构的有序化,最终促成了社会多元力量的同向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及其社会结构的稳定客观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客观地需要来自社会系统力量或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者的统一。于是,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价值。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个人都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每一个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必定都是影响其他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因此,毫无疑问,每一个社会公民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承担者,或者说是个体承担者,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识。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看,非常普遍的一个做法:即都非常注重在整个教育活动中非学校因素的主动参与和影响,并积极探寻最符合本国实际的思想教育方法和路径。如以宗教、政党活动(如竞选)、社区、家庭、大众传媒、科研机构等为主要途径。以美、英、法三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形式为例,美国主要是通过宗教、政党活动、社区家庭等途径来进行的;英国主要是大众传媒、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社区、政党活动等;法国则体现为通过家庭、社区、大众传媒等。”[2](P303从现实实际收益来看,这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明显的。而相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尽管在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安排等存在较大差异,但价值观念教育作为一项全人类性的公共事业,相互之间是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我们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资源尚未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参与的力量发挥不够的。在此,不是说别人有宗教我们也要搞宗教;别人街头巷尾拉选票搞游说我们也要效仿,而是应当是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与文化背景之下,来寻找一种如何更有效地与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对接、相互形成体系性教育合力的方式。同时,我们也应当抛弃一种质疑: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不是要像文革时期一样大搞社会化政治运动。诚然,本质上,一定的政治运动虽然可以承载一定的政治教育功能,但两者的目标指向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权力,一个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能将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运动,况且政治教育并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任务,还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是综合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重要力量。根据思想与行为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点范畴的关系,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分为思想参与和行动参与两类形式:一类是从观念上视为“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尊重与参与意识”,即广大民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人员、政策、方针等的理解、关心、认同和支持,从思想观念意识上由衷地关注和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另一类是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社会化”,即“改变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教育工作的状况,要引导广大群众和各个部门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关心、参与教育活动,互教互帮,共同提高。”[3](P56)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这一特定领域的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形态的集中体现。学科建设状况集中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及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整体水平和发展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呈现的动力源泉,既是学科功能的本旨回归与先决条件,也是维系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实践的一项根本机制。只有以学科为依托,才能为我们的具体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自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独立设置以来,仅一年多的时间里,广大专家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这一主题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可以说,这些探索都是极为重要、尤为斐然的。但结合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并非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学者的份内之事,同样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这种参与并不仅仅只是纯粹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建构,也包括了其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方式,有益的建议、关注、评价、参与意识以及所持有的态度、原则、精神、动机等等。当前,绝大多数研究论著都是实实在在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完善的,但不排除少量的“伪劣产品”。许多多年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同志都普遍感觉到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越来越热”了,表现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是越来越多了,文章论著越来越多。然而“热”之下的冷思考,数量多未必都是真知灼见、华而有实。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也确实客观存在,以至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被不断边缘化、工具化的危险。沈壮海教授也撰文指出当前有些研究是“满足于形式思维,为做文章而做文章,隔靴挠痒,不开动脑筋,制造一些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文章;或满足于官化思维,不假思索地做政策、文件的注解、汇编与组合;或满足于‘异体思维’,满篇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新见,但除却从各处而来的简单移植与照搬外,别无他物;平面文章越来越多、无用文章越来越多、玄学文章越来越多。”[4](P35)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自身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在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上还亟待完善,对于“专业性”理论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起来,导致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水平与层次鉴定的非科学性。在现实中表现为:大家都认为什么人都可以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只要“识字”、凭经验、凭感觉就可以了,而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员就很难以跨行去研究其他学科。同时,加之本学科实践领域的人员数量明显大大多于专门理论研究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多于理论性的局面,而这个局面也就恰巧使得许多研究过程只凭经验不注重理性分析,导致了研究成果中不少非学术性、非指导性成果的存在。正是因为这样,不少“混文凭、捞学位、官化学术”都来了。不仅在整个领域类充斥着无数的不学无术者,也有着大量的滥竽充数者。痛心之余,多么美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也近乎被毁誉参半了。这也是社会公众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直以来持“讥讽”态度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除了致力于自身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学术水平的评判标准(含专业性核心学术期刊的建立以摆脱“寄人篱下”之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定标准,都应当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地建立起来。惟有规范才有秩序,有秩序才能形成整体合力,促成社会民众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向发展,达到价值观念重构的目的。
    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生的角度看,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互动也需要理性审视。徐文良同志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多年的建设历程时提到:“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市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下开办一些不相干的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和态度受到深刻影响和制约,本科生源发生了困难,报考研究生踊跃,但目的、动机不尽相同”。[5][P57] 为此,高校不应为招生而招生,其主要原则应当考虑到人才培养的资源能力及其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各个高校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应倾向于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积极上进、有一定学科背景并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有识有志青年。既要坚决拒绝和肃清那些只图“易快好混”的“考试机器”、“文凭主义”、“镀金主义”,也要不折不扣地批判带有浓郁官化思维的“伪学术者”。为此,我认为社会公众应树立正确的学业与文凭意识,不应当将不正当的文凭需求公然蔑视性地凌驾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上。对于部分社会公众,应抱理性的态度审视自己的报考行为,因为对于一项从事人的思想工作的职业来说,本身并不能带来多大的物质性利益回报,相反,在现有实际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是一种需要讲奉献、讲爱心的崇高职业。它应当获得与其在社会生活中应有地位相同等位置的尊重。
    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问题,社会公众也应当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时下,由于人们一直将专业人才的价值问题等同于专业的价值性问题,而专业人才的价值问题基本上是以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来衡量的,最终专业毕业人才能不能很好就业成了公众评价该专业价值性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但是,这种标准有时是不全面的,只能辨证地看,即便市场经济只讲理性的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以市场化需求来选择与吸纳人才从业,实质上人才只是为经济目的所驱使的一种手段,人才价值的实现集中体现于这种手段的达成过程之中。而恰巧正是由于社会不仅仅只反映经济目的,还要反映政治目的、精神目的和文化目的等,有时某些人才也并非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整体形态和国家意志观念所本质性地决定的。为此,广大社会成员不应当仅仅只会用市场化的眼光来考量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人才。不能因为看到市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客观限量而低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效。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实践的迫切要求
    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足实质上是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教育效力明显弱于社会消极不良信息的影响效力,即一定意义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客体的影响程度不及社会多元复杂因素与环境对客体渗透影响的程度,而恰巧并非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与教学技术手段等等的滞后性或以此为主要归因。往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赋予教育对象的应然性正确价值观念难以与社会客观现实的世俗性价值观念具有对应性。学校目标期望与社会现实状况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一定程度上渗透和动摇了教育对象内心对应然性正确价值观念的接纳与认同,使得教育对象由内化思想到外化行为的作用机制受阻,以一种非主动性的态度来迎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最终学校必须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要深刻认同的价值观念沦为“可信又不可信”、“亦真亦假”的边缘境地。为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是当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最为重要、最为迫切的客观现实要求。
    从理论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审思,不难发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常常习惯从教育活动的局部和教育过程的要素着手思考解决方法,而忽视从整体和综合性角度寻求解决途径。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特定的模式:即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合一,并在道德性中蕴含与凸显政治性。与这种模式相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影响与制约,其地位作用的客观性及其科学化与社会化的发展等都明显受到影响。反映在:一、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已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但其实践活动时常是紧密围绕社会政治现实而展开,其运行过程尤像是行政程序。简言之,即上级发出政治学习号召,下面开始学习动员和理论教育。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很容易让人混淆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的区别,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阶段时地走形式。二、有些体制性的安排一定程度了纯粹把人的培养教育抛给了学校,孤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培养人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只在学校体系内改造而不注重社会系统的有效参与,注定是成效不明显的。面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体制等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不能龟缩于单一、僵化、无效率的传统模式中了,跨出传统思维,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课堂宣讲式的模式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大平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正是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策略、新思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充分反映了党中央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事关全局、事关国家与民族兴衰命运的战略性任务,来动员和号召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从根本上体现了新时期社会性多方力量共同关注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性与紧迫性。《意见》明确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都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级党委政府要为高等学校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城市改造和社区建设搞好规划;要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管理”。“要为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提供便利。”[6](P189)《意见》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均十分明确地阐释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组织、社区等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都具有义务和责任,都应当以各自特有的方式支持与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此,从主导方面来讲,应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创造条件和机遇。需要建立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提供组织与引导保证。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把各个社会阶层和人群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范围,并根据社会各阶层和人群的不同需求适当变换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各种载体,开辟不同的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融为一体,与社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蕴涵思想政治教育、在管理中体现导向、在服务中渗透思想,有效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应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业人员的工作由行政化向职业化转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行政性、命令性、指示性做法。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参与究竟那些来参与,如何参与,以何种方式参与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研究的致力方向。
    “茹苦含辛、锲而不舍”。徐文良同志所用的这“八个字”非常到位地描述了当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经历的曲折发展过程。一方面,它蕴涵着对诸多业内专家、学者、教员等多年来孜孜以求的真理探索精神所由衷发出的一种敬意;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今后我们直面挑战、奋勇直前,全力探索的毅力和信心。我们始终坚信只要通过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积极地主动参与、少批评多研讨、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点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赴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工作的“生命线”一定会蓬勃多姿,永葆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立思. 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沈壮海.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6):33-36.
[5]徐文良. 茹苦含辛,锲而不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与回顾[J].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2):55-57.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