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国防科技大学:湘江之畔奏响科技创新强音

2011-9-4 21:05| 发布者: 军中良剑| 查看: 793| 评论: 0

摘要: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镌刻在长沙岳麓书院这副名联,蕴藏着湖湘大地一段学术繁荣、人才济济的历史。 今天,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的著名军事高等学府——国防科技大学,续写了新的传奇。这方热土上,涌现出一个个为国 ...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镌刻在长沙岳麓书院这副名联,蕴藏着湖湘大地一段学术繁荣、人才济济的历史。

    今天,与岳麓书院隔江相望的著名军事高等学府——国防科技大学,续写了新的传奇。这方热土上,涌现出一个个为国争光、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自主创新团队,取得了一项项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成果。

    湘江之畔,奏响创新强音。回溯这个团队的成长足迹,他们创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党委的呵护;他们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浸透着学校党委的心血。

    超前谋划抓好顶层设计,为团队自主创新发展导航

    新世纪之初,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该校党委着眼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未雨绸缪,超前部署,将高性能计算、卫星导航、信息安全、航天技术、光学工程、新材料等研究领域作为突破点,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

    优化学科与科研布局,构建起覆盖国防关键技术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综合学科体系,为团队科研攻关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

    建立跨学院、跨领域、跨学科的团队联合攻关机制,重点建设13个重大装备核心技术、重大国防基础技术科技创新平台,为团队重大项目攻关创造了条件和环境;

    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攻关模式,加强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培养,提升团队整体实力;

    成立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研究中心、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前沿与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加强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研究,为团队发展明确方向,提供谋划与指导……

    登高望远的超前部署,为团队推进自主创新赢得了发展先机。世界瞩目的“天河一号”工程,就是在国际超级计算机尚未实现千万亿次性能之时,率先开展预先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的一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学校政委王建伟说:“着眼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使命任务。”

    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技术、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等8个团队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人才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4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或技术首席11人,国家“863”专家34人。

    去年底,该校制定通过《十二五科研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18个战略性科研领域,提出要在国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科学与交叉科学研究方面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原创性科研成果。

    锲而不舍推进基础研究,为团队自主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2007年盛夏,第34届国际计算机体系结构年会召开。

    国防科大杨学军教授在大会上发表的《64位流处理器体系结构研究》论文,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这是10多年来中国内地学者首次独立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成果。这篇论文,让世界同行看到了突破更高性能计算机的希望——采用“异构协同计算技术”来设计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

    搞科研,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然而,实际中有的人更愿意从事工程项目研究。因为,基础研究难度大,出成果周期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根深才能叶茂。着眼于此,该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基础研究,鼓励创新团队积极申报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投入专项经费,重点支持9个领域21个方向的基础研究项目,使基础研究水平获得迅速提升。

    上世纪90年代初,精确目标识别逐渐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该校庄钊文教授组织一批中青年专家率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资助。

    经过10多年艰苦探索,他们一步步将我国目标识别理论研究水平推向了国际前沿,先后有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党委锲而不舍推动基础研究,为团队自主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团队,大力加强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有效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数据分析技术团队围绕数学在武器装备研制、导弹精度分析等方面,相继突破解决了卫星图像处理、武器试验评估等一系列难题。

    弘扬团结拼搏淡泊名利新风,培育创新文化激励自主创新

    在国防科大,从满腹经纶的老教授、锐意进取的中青年专家,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他们总是保持着一种创新激情。

    这种激情,来源于该校培育形成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熏陶与历史传承。该校著名教育家周明鸂教授,1935年与钱学森同船赴美国留学,获得两个硕士和一个博士学位,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和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高级工程师。新中国诞生前夕,周教授放弃美国的优厚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执教。41年情牵桃李洒甘露,他为国防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今天,该校走出国门求学的青年才俊,沿着前辈走过的路纷纷回国报效。据统计,12%的教员有国外学习经历,他们已成为自主创新骨干力量。

    这种文化,是团结拼搏、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天河一号”登上超级计算机世界之巅,可成果报奖时最多只能署15人。面对荣誉得失,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个个胸怀坦荡:“工作是大家做的,能参与这项‘国字号’工程很自豪。”他们用平凡的言语,诠释着“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

    这种文化,是孕育创新、激发活力的环境氛围。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中的诗句,居然出现在陆彦文教授所讲的《大学物理》课堂上。奇怪吗?不,他只是借用大雁南归自发组成“一”字队形的情景,来形容物理学中的“自组织现象”。

    “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光之韵”科技文化节、机器人文化节、航天科技文化节、电子科技苑……这些彰显科技与人文精神的校园活动,一年四季红红火火。

    在该校,“哈军工”优良传统,“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银河”精神,“天河”文化,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激励着广大科研人员不懈探索,开拓进取。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