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抗震救灾的思考

2011-9-14 06:19| 发布者: lover| 查看: 1053| 评论: 0

摘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军区系统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数多、专业全、距离近、动员快、地形熟等优势,闻灾而动,连续奋战,全时全程全域参加了抗震救灾斗争,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抗 ...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军区系统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数多、专业全、距离近、动员快、地形熟等优势,闻灾而动,连续奋战,全时全程全域参加了抗震救灾斗争,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不仅检验了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成果,摔打锤炼了队伍,而且积累了应对突发危机的组织指挥经验,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

  一、应急抢险救援行动任务紧急,应围绕提高快速动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抓建设

  民兵、预备役部队发挥就地就近的优势,快速动员,第一时间展开抗震救灾行动,为现役部队后续支援,为国家统一调度人力、物力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为抢救人员、控制灾情、稳定人心做出了重要贡献。

  事实证明,应对突发重大事件,只有快速行动,才能赢得先机把握主动。因此,在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时,必须紧紧围绕快速动员能力和遂行任务能力这两个关键狠抓落实。要从加强战时动员支前着眼,从加强平时应急建设着手,从加强装备保障着力,进一步加强处置多元突发事件能力建设。要建设一支平时在位率较高、组织纪律观念较强,随时能够联得上、抽得出、收得拢、起作用的民兵队伍。要针对可能担负的应急任务,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把情况设想全、把困难估计足、把方案配套好。要完善与地方应急办公室、气象水利、生产安全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做到灾害发生准确预测、重大灾情及时报知、重大危机紧密协同,早做准备。要深入研究遂行多种使命任务的行动特点、力量编成、指挥模式、保障方式等,强化针对性训练,将抢险救援训练纳入军事训练计划,切实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遂行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采取请领配发、投资购置、地方征用等多种手段,配齐储足遂行任务所需装备器材,做到人装有效结合。努力将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成一支能有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快速遂行多样化任务,产出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多重效益的拳头力量。

  二、专业抢险科技救援地位愈加重要,应围绕增加专业分队比重、提高队伍科技含量抓建设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了抢救人员、疏通道路、卫生防疫、排除堰塞湖等重要行动。针对救援时间紧、任务重、专业队伍相对缺乏的实际,国家及时组织专业救援分队异地抢险,跨区支援,取得了很好效果。

  事实证明,专业抢险、科技救援人员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承担的任务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强民兵专业队伍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参战支前,民兵、预备役部队也将更多地遂行信息支援、道路抢修、医疗救护、网络对抗、军兵种勤务保障等科技参战、科技支前任务。因此,必须把增加专业分队比重、提高队伍科技含量放在后备力量建设的突出位置,下大力抓出成效。要整合现有力量,增建平时可用、战时急需的专业分队,增加专业技术分队的比重。要优化兵员结构,挖掘兵员潜力,采取扩大编组地域、拓宽编兵渠道、适当放宽年龄、提高相关待遇等办法,最大限度地把学历高、专业强、技术精的技术骨干、工程专家、科技人才编入民兵、预备役部队,提高队伍科技含量。要改革编管模式,针对属地对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系统管理难度大、指挥权威弱等现实,在路政、水电、医疗、建设等行业系统抓好人装一体的成建制、成系统编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保障模式,更能发挥行业系统整体优势,更有利于遂行统一调度、统一指挥。

  三、艰难困苦考验无所不在,应围绕培养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抓建设

  抗震救灾斗争,环境恶劣、任务繁重,既要身处险境救援,又要翻山越岭送粮送药,还要忍受饥渴连续奋战。未来参战支前对战斗作风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民兵虽然是“兵”,但民兵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身体素质等与军营战士存在着巨大区别。因此,必须注重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战斗作风建设,培养民兵预备役人员讲奉献、肯吃苦、能战斗的优良作风,确保不论条件多苦、任务多重、危险多大,始终保持革命英雄主义斗志,坚决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要下大力抓好“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教育,强化民兵预备役人员职能使命意识。注重用英模人物、典型事迹激励、引导民兵预备役人员自觉忠诚履行使命。对在完成重大任务中作风顽强、表现优秀的,要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促进过硬作风的养成。要积极率兵参加各类抢险救灾、处突维稳和实战化适应性演练等活动,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作风、磨砺意志、锻炼队伍。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