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袁伟时:我们要选择什么价值观?

2012-5-2 22:41| 发布者: 闲话| 查看: 2344| 评论: 0|原作者: 袁伟时

摘要: 袁伟时刚刚过完80岁生日,他戏称自己也成了“80后”。从去年开始,应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胡舒立之邀,已退休16年的袁伟时重返讲坛,给一群真正的“80后”、“90后”们上课,课目为“中国近代思潮”。270人的大 ...



    但在政治法律层面,它是不成功的。日本在法律上接受了西方的大陆法系。在政治上,它1889年通过了宪法,但不伦不类,是专制的装饰 品,是日本特色的“宪政”。制度建构上,天皇超越于国会,超越于内阁,军队不受内阁领导。军部直接属天皇领导,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思想上则提倡儒家 道德,发布教育敕语和军队训词,规定要忠君、要忠诚、要服从。这种不伦不类的现代化,导致了世界性的大灾难,中国首当其冲,受害深重。
    但当时中国连这一步都没做到,结果就挨打了。19世纪完全是在交学费。登峰造极之时,主动向11个国家宣战,屠杀外国人和沾点洋气的中国人,招致八国联军入侵,这是很惨痛的教训。
    我们现在是在还历史的旧债。这是好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任何社会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过去10年中国值得高兴的事。
    同时这个过程还有时代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二战后,任何国家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不可能再走武力崛起的道路。所谓中国和平崛起不是中国的 发明,而是时代使然。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德国两面镜子摆在前面。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日本成了二战的元凶之一,招致什么样的后果?
    他们后来真正接受了民主化的改造,接受现代经济政治制度,没有动用一枪一炮,经济却走上高速发展的正轨。中国领导人不可能重复二战以前日本德国的道路,也不会对它们战后的成就视而不见。中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平崛起。
    第三方面,任何国家加入市场经济体系,公民权利得到部分保障后,必然有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印度二战以后,国大党学苏联,搞计划经济,结果沦为贪污盛行、经济发展缓慢的落后国家。现在印度觉醒了,摆脱错误决策,也快速发展起来。其他国家都有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正处在这个历史时期,这是适应时代变化、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中国并没有特别独特之处。但现在有这么一个情况,中国刚取得点成绩,有些人的民族主义就发作了,翘尾巴了,这个值得注意。
    人物周刊:中国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每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现在人均GDP是30年前的12倍,中国也避免了像西方国 家那样遭遇严重的金融危机,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归因于其非常规的经济政策,即混合所有制、模糊产权及政府大力干预的综合。美国《时代》杂志前国际版 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将其命名为“北京共识”。
    你如何看待“北京共识”及相关的中国模式?有人称北京共识已经取代“华盛顿共识”,成为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模式,你如何看待两种共识间的“PK”?
    袁伟时:要回到常识。中国的崛起,完全是接受市场经济的结果。这是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自由——首先是经济自由;社会稳定,这是进入现代以后,任何国家经济起飞的最低条件。
    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是私有制——公民经济自由的核心。中国经济30年之所以取得不少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遮遮掩掩地很不彻底地恢复了私有制,也就是他们讲的模糊产权制度。但所谓模糊产权恰恰正是冲突不断发生的根源,而不是优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横向比较,日本也经历过高速发展期,成为国际上引人瞩目的典型。那时它有终身雇佣制、市场不完全开放、政府介入企业的经济决策等等特 点。一些人因此起劲吹嘘日本是儒家资本主义或者日本模式。后来四小龙的经济发展也跟今天的中国大陆有相似之处,又被吹捧为儒家资本主义。这些国家或地区的 发展,根本上是社会稳定加市场经济和法治的产物,许多所谓特点都是后来必须改革的负担。
    中国的发展,是在辽阔的土地上现代化。有几个关键因素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一是外向型出口带动战略,这是四小龙和日本的经验;二是推进了 城市化。一个现代国家,它的城市化应达到70%以上,中国这样的一个大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也创造着巨大的市场。在两大杠杆带动下,经济发展起来,好像是 看到奇迹,其实是借鉴他人的经验,还历史旧债。
    应该说中国人不笨,学习得很快。
    我们的特点在哪里呢?有人讲北京共识、中国模式,讲混合所有制。但混合所有制也不是中国发明的。英国很早就有了,既有资本主义,又有社 会主义,既有私营经济,又有国有经济。但那又怎样?国有企业固有的效率低下,拖累了英国经济,假如没有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的市场化改革,英国不可能走出困 境。所谓混合所有制不是中国人的创造,而且是改革的对象。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的经济改革,主要内容之一是私有化、公司化。这个过程有些做得好,有些做得不好。一般来讲,这样做效果都很明 显。比方说日本,它在19世纪实行私有化,将国有企业低价卖给私人企业家,顶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压力。1980年代以后,这个过程还在进行,连铁路和 邮政都私有化了,成绩卓著。
    惟一特别的是新加坡。我们的官员常去那里膜拜,但他们忘记了新加坡是只有三四百万人口的城市国家,又有健全的法治,对国有公司监督比较容易。其他大国很难复制它的模式。何况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取向都被人广泛诟病,负面的东西很多。
    称模糊产权是优点,很荒唐。任何市场经济制度,如果产权模糊,代价很大。新加坡的产权很清晰,中国恰恰就在这方面吃大苦头,原来所谓乡镇企业,花了很大代价才恢复私有制的本来面目。
    很多地方的国有企业,都是填不满的财政窟窿。有些表面上赢利很大的国企,如果你仔细研究其投入产出,研究它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也是负资产。怎么看待国企?国企弊端在中国经济里很突出,这恰恰是中国应改而没改好的领域,而不是什么中国模式的优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