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论中国》揭秘基辛格如何了解中国人独特思维

2012-10-30 07:02| 发布者: 战友之家| 查看: 593| 评论: 0

摘要:   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洋洋洒洒600多页,十八章加上前言、后记,既有对中国的历史追忆,更有对中国的现实叙述和未来展望。基辛格是外交战略家,全书的主体内容是讲述1949年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
     基辛格的新著《论中国》,洋洋洒洒600多页,十八章加上前言、后记,既有对中国的历史追忆,更有对中国的现实叙述和未来展望。基辛格是外交战略家,全书的主体内容是讲述1949年之后中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诸如新中国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台海危机等重大外交事件。

  基辛格以自身的经历评述这些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在诸多此类论述的基础上再次熟料新炒。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论中国》的新颖和精华之处并不在此,而在书的首尾两端。看书,尤其是看宏篇巨幅的书,能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地品味当然最好,但如果不得不厚书薄看的话,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往往是书的首尾。首是全书的开始,要有吸引人的立意;尾是全书的终结,要有精粹的结论。就思想的深刻性来说,《论中国》一书可谓虎头豹尾,其中基辛格关于中国特殊性的观点及论述更是精华之所在。基辛格笔下的中国特殊性,与美国的不同,其他国家也不能相比,人们难以轻易理解,其特殊性体现在历史文化战略等众多方面。

  关于历史的特殊性,基辛格认为中国的历史传承是那样久远厚重,历史基因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中国人经常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

  基辛格认为,中国的特殊性首先是历史极其悠久。中国是世界历史最为悠久的几个国家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中国的历史之长,好像是一个没有时间起点的永恒的自然现象。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始祖,而那时中国已经存在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一种秩序混乱之中,各个部落互相残杀,黄帝平定四方而称帝,但他只是重建而不是创建中国。中国似乎永远都存在着,只需不断统一和复兴,不需创建。自公元前200多年秦实现统一之后,尽管经历过不断的分分合合,但中国基本上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的历史传承是那样久远厚重,中国的历史基因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中国领导人经常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在基辛格看来,毛泽东居然会用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事件所体现的战略思想来指点国家大事,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很少见的。中国人可以从数千年历史中获取启发,美国人只有两个多世纪历史可供借鉴,中美之间必然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别。

  基辛格认为中国的天下观颇为独特。古代中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没有与另一个有相当成就的文明社会有过深度交往

  对于中华文化,基辛格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凝炼了特殊的文化。孔子被看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但孔子宣称他没有创立新的礼教,而只是复归在动乱年代中丢失的旧礼。西方人将历史视为一个通往现代化的不断提高的进程,而中国的传统却大相径庭。中国强调在衰败和复兴之间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中国文化经受住了几千年自然灾害和内乱外患的考验,绵延不断而成为世界文明的奇迹。对内,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明和合法性的象征。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中的各类政权,都部分或全部皈依中华文化,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性。对外,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天下观。古代中国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万国来朝学习中国文化,是顺从天意的自然法则。在中国强盛时期的几千年之中,从未主动与其他幅员一样辽阔、历史同样悠久的国家或文明打过交道。中国作为一个社会,没有与另一个有相当成就的文明社会有过深度交往。中国没有跨海殖民,甚至对海外疆土不屑一顾。郑和下西洋没有任何领土征服的雄心,没有得到实际的殖民地和资源,只是扩大中国的影响,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历史上强盛的中国也像现今的美国一样,在世界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中国并不像美国那样试图把自己的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中国不对外输出观念,但欢迎他人前来学习。

  基辛格从围棋文化、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探微中国人独特的战略思维模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蕴藏着丰富而特殊的大国战略。基辛格从围棋文化、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探微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尤其是中国注重相对优势、注重谋略、着眼长远的战略。基辛格用围棋与国际象棋比较中国与西方战略的不同。国际象棋是重心论和决胜论,在棋盘中展开厮杀以决出生死。围棋则是战略包围的艺术,在此消彼长中争取相对优势。《孙子兵法》一直是中国军事理论的中心思想。孙子区别于西方战略家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强调心理和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中国从秦朝的统一到清朝的覆灭,一直是亚洲体系的中心。历史上中国自认为是中央之国,东亚的体系是朝贡体系,而不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之后的国际体系。中国一直以长远眼光看待历史,遇事三思而行。中国式的思维非常善于战略规划,即制定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朝着那个方向迈进。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甚至需要几十代人的努力,基辛格对此非常感叹:经计算从孔夫子到现在为止也就70多代!

  解读当代中国的崛起需要观照历史的特殊性

  基辛格认为,解读当代中国的崛起需要观照历史的特殊性。历史的经验是,中国强盛时会镇抚四邻,衰微时则以拖待变,争取时间以凭借历史文化的沉淀而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过去中国的实力比较弱,因而不得不在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三角关系中斡旋。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深知中国国情,反复强调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发展自己。中国的改革不是追求乌托邦式的愿景,而是建设包含有儒家内涵的全面小康社会。当今中国日渐强盛,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国已有足够自信,可以按照实际力量而非长远潜力、最终战略角色来实施外交政策。然而,中国所主张的目标是防御性的,是按照自己的步骤来解决国内问题,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

  《论中国》的落脚点仍是为当今的中美关系建言献策

  基辛格作为外交战略家,《论中国》的落脚点仍是为当今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中国的大国崛起必定影响世界格局。对此有些议论认为,中国与美国避免不了与生俱来的冲突,21世纪将是中美之间一场马拉松式的世纪对决。基辛格用德国崛起、一战爆发的情形来类比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担忧。但基辛格认为,历史不会重演。中国面临如此庞大的国内任务,不太可能轻易、更别说主动投身于战略对抗或追求世界主导地位。基辛格表示,中美合作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美国与中国之所以彼此需要,是因为两国都太大,不可能被他人主导;太特殊,不可能被转化;太相互依赖,承受不起彼此孤立。中美关系不必也不应成为零和博弈。中美关系应是共同进化,而不仅仅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两国都应从本国需要出发,在可能的领域进行合作,并通过调整两国的关系来尽可能减少冲突。基辛格对中美未来复杂关系的远见,尽显老骥伏枥的担当精神。

  《论中国》折射了基辛格从政、从学乃至从商的底色

  书如其人,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论中国》,不能不谈及基辛格的人生。基辛格1923年生于德国犹太家庭,少年时举家逃难来到美国,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1969年至1977年,基辛格在尼克松和福特政府先后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其间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身份复杂,既是外交战略家,又是著名学者,还是成功商人。《论中国》一书中折射了这些经历的影子。书中老练世故的阐述,书中推崇的均势外交,都是基辛格从政、从学乃至从商的底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辛格过去40多年中先后70次来到中国,其中50次是官方访问,20次是私人访问,曾5次见过毛泽东,15次见过邓小平。基辛格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毫无疑问,基辛格是个知华派。基辛格颇为深情地写道,“我日益钦佩中国人民,钦佩他们的坚忍不拔、含蓄缜密、家庭意识和他们展现出的中国文化”。但是我们更要注意到,如同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序言中所写的,他“终生都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我并非总认同中国人的观点,但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观点,因为中国将在21世纪的世界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陶文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