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胡绳在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13-7-7 08:15| 发布者: 兵网| 查看: 1272| 评论: 0

摘要: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50周年。1937年7月 7日是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中一个重要的日子,是中日关系史中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史中一个重要的日子。 ...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的综合,“七七”事变成为全国全民团结抗日战争的开始。

  抗日战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坚持八年,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现代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为了摆脱在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下贫穷落后的命运,几代中国人已经进行过多次的斗争,但总是不能成功。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和以往一切反侵略斗争和革命斗争不同的结果,就因为这时中国人民中已经生长出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最先进的社会力量。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已经奋斗了十七年。它在幼年时期还没有经验,多次为“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所支配,因而经历过多次失败。总结这十七年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长为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地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的力量。有了这样的领导力量,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就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威力。

  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创议和促成的。抗战开始时,共产党反对认为抗战必败的亡国论,也反对盲目的速胜论,正确地指出,抗日战争必须持久进行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已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纲领。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共产党的军队和它所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忠实地执行了这个纲领。共产党一贯以实际行动领导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从而保证了团结抗战的局面坚持到底。

  在抗日战争中有两个战场,一个是正面战场,一个是敌后战场。负责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第一年一般说来是积极作战的,当时在强大敌人攻势前战略性的后退是不可免的。从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直到1944年初,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停止了战略性进攻,这主要是因为在它的背后出现了它从未预计到的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这就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敌军不得不用大部分力量投入这个战场。到1943年,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为解放区军民所抗击。国民党军所担负的不过是日军的36%和伪军的5%。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以上。这是在敌后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和敌人几乎每天不断的战斗中发展起来的。据发动总反攻前不久1944年9月的统计,在七年间,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这时,敌后的解放区拥有居民9200万人,占沦陷区总人口2.078亿的44%;收复国土83.7万多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126.3万多平方公里的66%。日本侵略军深入中国国土,不但没有能充分利用占领地区的人力物力作为自己的后备,反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使它自己的有生力量不断为此而消耗。在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敌后战场的存在是日本侵略者由优势逐渐转为劣势的根本原因。

  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比共产党军队好得多,其数量也大得多,1944年初扩大到650万人。其中有一小部分在1943年应美国的要求进入缅甸、印度作战。摆在国内正面战场上的大量军队,如果不是受国民党当局的政策的限制,本来能够起更大的作用。撤退到四川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没有和投降日本的汪精卫集团合流,这是人民所称赞的。但是国民党当局采取反民主的政策,限制人民群众参加战争,限制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的活动,而且企图在抗日战争中消灭共产党的力量。在正面战场上,只是在日本侵略军发动局部进攻时才发生比较激烈的战役,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进行了英勇的作战,但这些战役一般都以日本停止进攻而结束。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使团结抗日的局面屡次发生危机。由于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由于全国人民始终保持团结抗日的高昂情绪,这种局面才没有遭到根本破坏。1944年4月起,日军为了打通大陆南北交通线,在河南、湖南、广西正面战场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有些地方抵抗得很激烈,但总的说来,形成了溃退的局势,直至退进了贵州。在国民党军豫湘桂大撤退时,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上猛烈进攻,进一步扩大解放区,为最后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抗战胜利阶段到来时,共产党军队处于敌占大城市的周围,当然成为反攻的先驱和主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