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心网|军人|退役|人才|求职|招聘|征婚|交友|教育|公文|战友|军官|兵心

论作文过程中文本的创新意识

2011-6-3 14:10| 发布者: 兵网| 查看: 619| 评论: 0

摘要: 作文贵在创新。正如韦斯特的论述:“所有的写作都是创造性的……所有的写作都包括一种新的表达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即使你们用的是‘旧’的思想和第二手材料,你也为它们创造着一种新的而且是唯一的表达方 ...
       作文贵在创新。正如韦斯特的论述:“所有的写作都是创造性的……所有的写作都包括一种新的表达的‘起源、发展、形成’的过程。即使你们用的是‘旧’的思想和第二手材料,你也为它们创造着一种新的而且是唯一的表达方式。你产生出一些完全新的东西,一些认真的、完全表达出你的性格和才能的东西。”的确,创新是写作者智慧的最集中体现,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作文贵在写出新意、写出个性、写出风采。

    一、作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所谓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就是写作者在文本写作过程中贯注始终的求新姿态,一种充满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创新欲望,是写作者作文过程中的内在动力与行动自觉,它体现在写作的全过程。作文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和写作学价值,是初学写作者必须培养的内在品质。富有创新意识的写作者,其写作过程的行为表现是思路开阔、思维活跃、信息丰富、视角新颖、体验深刻、情感真挚、善于积累、长于融通、勤于思考、巧于表达、言语出彩、行文从容。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主动追求创新的自觉意识,其思维就有可能处于自然停滞的封闭状态,写作信息的积累也就缺乏新意,这样很难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本。写作者不仅要有作文的创新意识,而且还要将其具体转化为采集、运思和修改的创新行为,这样才有利于写作素养的提升与文本表达的出新。在信息采集阶段,创新意识能够促进写作者搜集新颖的写作素材,深入实际体验生活,使写作者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的质与量具有自觉的择优、理解与归类意识,主动并随机性地参与信息的加工、提炼,让写作者思维始终保持开放、敏捷、激活的张力状态。在行文运思阶段,创新意识是行文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可以帮助写作者拓展思路,积极探寻创新的写作构思,努力搜索新颖的信息,触擦写作灵感的火花,在积累中感悟,在感悟中酿出新意。在文本修改阶段,创新意识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斟酌加工,从炼意到炼词,突破思维定势,不断拓展文本创新的新天地。一方面,“华章常自改中来”,通过反复修改,“尽百家之美,以成一人之奇”,“惟陈言之务去”(韩愈),“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祖莹),“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另一方面,不断突破个人的思维定势。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所说:“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之所以“难”、“私”,其实就是写作者心中已有的思维定势在左右着新意的涌现,这时惟有历练,才能使写作者最终突破自己,进入文本表达的新境域。

    二、在运思中感悟生成“新意”

    作文是一个从“物”到“意”再到“文”的意义生成与言语外化的复杂过程,它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无序到有序、从残缺到完整的艰难历程。所谓“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程颐),“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百炼成铁,千炼成钢”(皮日休),“一字一句,扶心呕成”(孔尚任),“十年磨一剑,一剑用百年”,就是说要写一篇令人称颂的好文本,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呕心沥血的结果。在文本写作这一艰难复杂的转换过程中,“意义”不断生成,“旧意”与“新意”始终处于碰撞、遭遇、交接、延宕、翻新、耦合、同化、顺应、固化的动态性构念状态,经历了从闪烁到渐进、从量变到质变、从内孕到外显、从内语言到外语言、从文体选择到文本表达互动互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写作者创新意识的强度及其灵敏度始终是推动文本创新的内在牵引力,而作者的知识结构与所积累信息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着文本表达的意义生成。

    作文信息的采集主要包括“知识”与“体验”。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解释,知识应当包括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力知识四种类别。现代心理学将关于描述“是什么”和解释“为什么”的知识界定为显性知识,而回答“如何做”的知识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特点在于能够言传,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隐性知识只能意会,如经验、体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创造型的知识结构正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统一。

    文本创新本质上是创造性思维依*隐性知识而对显性知识进行新的组合。从文本意义生成的源头看,人们总是能够不断地产生出各种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的无意识创意,而这些无意识创意只有经过“主题意识”的梳理才能使其呈现清晰状态,才能将言语化为在现实社会中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文本。从写作信息积累与感悟的过程看,丰富的隐性知识库是思维创意的多产性和新颖性的源泉,并且隐性知识具有对显性知识的潜在制约作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互渗透与奇妙转换。显性知识对创造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量上,而隐性知识对创造性活动却具有实质性的制约力。
学者们认为,最深入积淀下来的认知与思维习惯是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根基,而个体的认知与思维习惯则源自最基本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将作文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进行理解上的深化并加强实践中的自觉培养,不仅有利于写作者学会在积累中感悟并随时捕捉“新意”的本领,而且有助于他们营构善于创新的写作品质。

    三、运思过程中的创新路径

    作文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精神活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用。从初学作文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总结常见的作文创新视角并加以灵活运用,可作为运思过程中寻求创新的基本切入点。

    1. 立意新

    李渔认为:“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一篇好文本,必须立意新颖。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古人强调文“以立意为宗”(萧统《文选·序》),“意者,一身之主也”(黄子肃《诗法》),这是有道理的。通常所说的“主题”、“主旨”、“中心”等术语,归根结底,就是说,一篇文本从作者运思写作的层面,总要集中表达一个意义“核心”:或是深刻的体验,或是生活的感悟,或是哲理的思考,或是情感的倾吐,或是情趣的摹状,或是事理的剖析。简言之,所谓“立意”就是写作者意图在文本中集中表现的意义核心,其基本要求是立意高远,情感真挚,哲理深邃,揭示事理,饱含情趣。

    2. 材料新

    新颖独到的材料是写作者能够写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好文本的基本前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写作者无论是材料的日常素质性积累,还是为了完成具体的文本写作任务所进行的意向性搜集,都十分注重信息材料的质与量,力图披沙拣金。典型新颖的材料本身就是写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与发现,其中蕴涵着重要的写作“主题”,是写作者萌生新意并产生写作欲望的信息源,是写作者开掘新意并赖以表达的资料库。生活中可供写作的材料不外乎人、事、物、理、情、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材料划分为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背景材料和骨干材料。无论直接还是间接获取的材料,其新颖性都集中表现为材料的典型性、情感的真挚性、见解的独创性、体验的深刻性和使用的独到性。

    3. 结构新

    结构是写作者依据行文的需要对运思成果进行言语化表达时的有序安排。实用类与文学类文本因为文体不同,其结构的总体要求区别很大。比较而言,实用类文种因其约定俗成的表达惯例,行文时结构的模式性很强,必须遵循既定的规范表达。反之,文学类写作则强调结构上的创新。就文体而言,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即其所谓的文体并不能制约写作过程中表达的创新与结构的新颖。这是因为其结构本身即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如孙绍振教授在《文学创作论》中所言:“具体的文学样式是为表现、强化、艺术化人生经历而被创造出来的。文学史上一些形式在被更新,一些形式在崛起、在繁荣,归根到底其原因都为再现生活和表现作家个性的需要所推动。”因此,初学者可以在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从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大胆创新,力求从结构形式上让人耳目一新。

    4. 角度新

    苏轼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独特是运思为文时文本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角度就是选择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个对象,由于认识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认识迥乎有别。拓展思维空间、寻找认识问题的新视点,既是人类智慧的必然,也是为文者寻求文本新意的重要路径。譬如,“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有人回答说:“春天。”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立意。从通常的意义上,可以是水、蒸汽;从诗意的想象中,可以是绿色、生命、生机;从哲学的追问中,可以是本真、自然、哲思,因为大雪把整个世界“变成”白色,而雪化了以后,自然界又恢复了昔日的丰富与精彩;化学工作者认为归根结底雪是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的化学合成式。角度创新时要注意:一是文体意识,文体不同,要求相异;二是读者意识,不同的读者对象,潜在或显在地影响着写作;三是创新意识的强度,自觉运用求异思维,拓展视域,大胆突破,善于选择思考视点,反弹琵琶,旧瓶装新酒,推陈出新。

    5. 言语新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语言不同于言语的重要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作为语言本身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刻内涵。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形象、简洁、质朴、出新。实用类文体突出语言的工具性,文学类文体强调言语的人文性。通常作文大多强调审美性的言语表达,即文采浓郁、饱含个性、意境深邃、蕴涵哲理。言语表达能否出新主要取决于写作者的语言素养及其在写作过程中的态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经过“到”、“满”、“入”、“过”等数易后而得之。中国当代女记者樊云芳撰写新闻佳作《“飞天”凌空》也是如此,她说:“我曾一连数天坐在首都跳水馆里,看国家队跳水新秀练习起跳、翻腾、凌空而下、入水……周而复始。用什么来形容他们的美姿呢?‘大鹏展翅’,‘雏鹰飞翔’,还是‘车轮滚滚’?这些比喻都用滥了,我希望通过现场观察得到独特的新颖的感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灵感来了,在我的视角形象中,出现了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飞天’飘逸的身姿与运动员优美的跳水动作合成了一体,惟妙惟肖。我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段文字:‘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托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段描写后来用进了新闻特写《‘飞天’凌空》中。”言语创新意识的本质在于追求言语表达的准确得体而且有个性,从源头上则主要是平时的语言积累和作文过程中在特定的文本语境中的炼意与炼词。积累语言要养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良好习惯,把日常言语、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积累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生活中活的言语与阅读时的书面语言结合起来积累。

    6. 技法新

    技法不同于技巧。技巧是别人在写作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原创性的文本表达方式,如意识流小说。其原创性成果得到他人的认同并借鉴运用,这样原先的技巧就转化为技法,即技法就是对技巧的借鉴运用。初学写作者,一开始主要是模仿前人的技巧进行写作,或者是对前人技巧的灵活运用。实际上,文无定法,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每一个从事写作的人都有原创性技巧,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大都是对前人的技巧在继承的基础上富有新意地运用。虽然如此,写作过程中仍然要有一种追求技法创新的强烈意识,力求从表达上赋予新意。一方面,作文时要善于借鉴继承,敢于超越;另一方面,作文时只要文本的表达富有新意也就视为表达上有了创新的价值,像李健强《“关系学”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2001年高考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张先华《大学就是牌子“大”的学校》等文本在表达上都很有新颖性。

    四、客观实际地评价创新成果

    阔,思维敏锐,善于捕捉,方法得当,持之以恒,终能不断跃进写作的新境界。作文历练的内在价值就是激发写作者智慧、塑造写作者品质、提升写作者素养,这是一个日积月累、自我超越且将写作的知识和行为不断内化为写作品质的素质性建构,它需要写作者的自信与毅力。从文本生成的多样性和写作者素质提升的渐进性出发,正确评价文本创新的成果很有教育学意义。作文创新的本质在于独特性,独特性来源于个体差异性。创新性的最初萌动来源于写作者个人写作潜能中未被激活的神秘灵性。正确评价创新成果就是尊重写作者个性,正视创新过程中的原发性生成,发现写作者思维中的智慧火花,及时激励确认阶段性成果,能让写作者在累积作文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作文品质。

    文本创新具有因人而异的表现形态。从作文过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如其分地评价作文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具有重要的写作学价值。有论者认为,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两种。真创造是科学家和其他创造发明家最终产生了对人类来说是新知识和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活动。类创造是对个体而言的,其思维或品质对个人来说是新的,而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其创造性思维的“新”,是以古今中外的同类思维成果为参照的。而普通作文过程中所表现的创造性思维,其“新”则是以某个人知识和经验为背景的,们自对他己来说,是前所未闻的,但相对于别人来说、相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新发现。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曾说:“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见性的,不在于这一解决曾否有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这个人来说是否是新颖的。”认识到作文素养提升过程中的个体性与层递性特点,有助于正确评价作文过程中的创新性价值。

  自然科学的新颖性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判断专利发明就有绝对新颖性和相对新颖性原则,其标准有时间性和地域性两个维度。“嫦娥一号”在中国是首创,但俄罗斯、美国早已领先,也就是说它在中国有绝对新颖性,但在世界上只有相对新颖性,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新颖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判断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颖性原则必须遵循自身的学科属性。比较而言,自然科学强调客体性、科学性、精确性,人文社会学科凸显主体性、艺术性、模糊性。历史上许多经典的人文作品,其文本都深蕴着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文本表达,印记着个人超越时空的独创性文化价值,其创新价值既不能用单一的时间性尺度来衡量,也很难用客观精确的量化标准来评价。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当做炼字的佳话广为流传。但李白早已有诗在先:“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就时间先后来判断,李白在先,但王安石却借鉴出新,展示了春的生机与活力。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原本是从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出来的,后者比原作意境更为深远。即便如此,蕴涵于诗句中的个人独特生活体验与文化创造却是不能彼此涵盖的。

    如上所述,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独创工程,确立作文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形成科学自觉的创新习惯,用创新的眼光采集信息、运思构念、写作文本,从过程上控制好写作行为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提升写作者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运笔品质,有利于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古人说得好:“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只要写作者视野开。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范增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